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中国式”的新型企业管理制度,它适应我国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实质就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使经济责任、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关系的企业管理制度。它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企业对国家的经营承包制,二是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目前,我国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已基本上完成了一级承包,即企业对国家的经营承包。它解决了国  相似文献   

2.
企业承包制在我国出现以来,围绕其利弊得失进行的争论从未间断过。目前,大多数企业第一轮承包结束,已经转入新一轮承包。第一轮企业承包经营情况究竟怎样?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企业承包制,当然是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山西省预算内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承包制,是从1988年开始的,到1990年底,有1062户工业企业第一轮承包届满,占全省工业承包企业总数的85.02%。全省对第一轮承包届满的1051户企业进行了承包终结兑现审计,占承包届满企业的98.96%。本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经济师》1990,(4)
<正> 我国多数企业承包效果好去年全国80%承包工业企业完成合同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徐克洪)国家体改委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工业企业中实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取得好效果,在稳定经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适应性差”的表现及原因承包企业劳动力的“适应性差”与企业承包经营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如下:从宏观上看,一方面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随着劳动人口的增长,国家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将劳动力安置到企业,使企业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正> 承包责任制将左右企业的行为,承包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指标制定的是否准确、合理,各项指标的核心又是确定基数。在我国企业承包经营中,市场、价格的变化,原材料的短缺,电力、能源的紧张等难以把握的外部环境,给确定基数增加了难度。前一轮居包普遍采用的“基数法”确定基数是不尽合理的。所谓“基数法”即以企业的承包前一年的实际完成或者以承包前三年的平均实际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经过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承包经营责任制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运用,承包企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企业承包经营后如何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如何在较好地解决了三者的利益分配,增大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透明度,真正做到了国家多收,企业多留,个人多得,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些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总结农村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实行了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在部分企业试行了股份制。截至1987年底,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已达80%,1988年承包面还将进一步扩大。1988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对有  相似文献   

8.
<正> 近半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关于在治理整顿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意见,扎扎实实地抓了企业承包衔接工作,使相当部分的承包期满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了合同,从而跨入了第二轮承包期。为数不少的单位已经或基本完成了辖区的工商企业承包衔接工作,为稳定企业、稳定社会和进步,开创搞活经济的新局面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进展,而应在继续抓紧第二轮承包扫尾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的同时,采取实际措施,切实加强新一轮企业承包合同的全程管理。这是提高企业承包成功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的题内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承包经营责任制较好地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使企业有了相应的经营自主权,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同时,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打破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较好地解决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分配关系,使企业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充分调动了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由于承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专业银行引入承包机制后,“可以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享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把利润作为承包的主要指标,很容易使银行产生短期经济行为,如果我们现在不及时正视这一问题,将来很可能给国家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正> 总结一轮承包,开始实施二轮承包时,厂长们都认为搞好企业承包固然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原材料不能一个劲地涨,国家开征的税费不能没完没了地出台,把承包带给企业的好处又都收回去;更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外部政策环境,稳定厂长责任制,确保经营者的责权利。现在不用说握有实权的机关工作人员,就是工商、税务、财政、政法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甚至街道上的老太太,都管着厂长。有位厂长算了算,他共有66个婆婆,那个也得罪不得,从国家的部、总公司,到省市的经委、计委等,还有街道的税务所、工商所、派出所、都对厂长有指挥权,那个拜不好也不行。  相似文献   

12.
<正> 承包基数是承包制的基石。研究承包制,要重视研究承包基数问题。稳定、发展承包制,要着重解决好确定承包基数问题。无论理论探讨,还是实践要求,承包基数问题关系到承包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以及能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一、确定承包基数要避免偏高偏低承包基数,是资产所有者暂时出让一定时期的资产使用权由企业创利而获得的收益;也是对承包经营者责任与义务的界定。它是联结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关系的纽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的留利水平、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多少,是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企业中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关键。当前确定承包基数的一般做法,是以每个企业承包的前几年平均或上一年的实现利润或上缴利税为基准,来确定财政上缴的承包指标。这种做法,就一部分企业来说是合理的,特别是通过招标竞争所确定的承包基数更合理些。当然,在一部分企业也确有不够合理的现象。有一部分企业,原来经营比较好、经济效益比较高,因其基数高承包基数也就高;也有一部分企业主要是在小型企业中,原来经营比较差、经济效益低,因其基数低承包基数也就低。或者是,生产价高利大产品的企业,利税增加相对比较容易:生产价低利薄产品的企业,利税增加相对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3.
和顺县化肥厂从去年以来,在实行全员抵押,三级承包,两级核算的同时,把银行的结算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既模拟了国家银行的职能。把结算、信贷杠杆移植于企业内部,又紧紧结合企业承包经营后所出现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摸索到了一条  相似文献   

14.
从1987年普遍推行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走过了四年的风雨历程,到1990年底绝大多数承包合同期满了。第二轮承包已经开始。据调查,首轮承包有相当部分地区和部门(特别是县属以下)存在一个共性的同题——“两头实、中间空”。就是国家和职工(包括经营者,下同)这两头不吃亏,“确保上交”保证了国家一头不致  相似文献   

15.
商业企业承包经营后,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妥善解决,使之日臻完善,笔者就此谈了几点看法。一 承包经营促进了“两权分离”,但“分离”不能“分心”,企业必须自觉置于国家的宏观控制之下,才能健康发展。我国在企业承包经营中实行“两权分离”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由于两权合一而造成的企业缺乏经营权,活力不强的问题。是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这就决定了企业在  相似文献   

16.
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当前要着重在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财政包干体制、金融体制、外贸承包制等方面深化和完善改革”。特别是由于我国企业以往的承包经营已经到期或快要到期了。所以,总结这四、五年来企业承包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正> 广州市有关领导部门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在总结企业改革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企业改革的新路子。一、为了避免企业短期行为,实行滚动式承包,延长承包期。该市大多数企业承包,到1990年将要到期。为  相似文献   

18.
<正>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自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推广实行以来,已成为企业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强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但由于国家对企业内部承包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政策规定,企业中也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以及经营者、管理者和职工素质不一,因此,在内部承包的发包方、承包方之间经常出现纠纷,影响了企业内部承包积极意义的发挥.这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了较好地处理内部承包纠纷.完善企业内部承包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本文试就内部承包纠纷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少纠纷以及处理纠纷的基本思路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9.
承包经营责任制已成为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基本线索和方向,一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极富成效的好方式。但是,从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和实施的效果并结合我县情况进行分析,我认为。目前的企业承包仍属于对企业经营机制较浅层次的触动,远远不足使企业  相似文献   

20.
搞活企业内部分配,是深化企业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完善企业承包经营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根据晋中地区承包企业的实践,对承包企业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形式等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