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关联企业信用风险防控在银行授信管理中十分重要。根据关联企业隐性化趋势及其信用风险的系统性特征,商业银行要针对关联企业授信管理中的缺陷,通过采取构建关联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识别企业间隐性关联关系的能力、统一测算关联企业的授信额度、建立关联企业授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银行间关联企业信息互换平台、强化对关联企业信用风险的保障性控制等措施来优化信用风险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企业赊销或银行授信过程中会产生信用风险,企业信用管理方法专门用于控制这种信用风险.企业信用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期,它是在归纳和总结企业信用风险控制方法和操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百年中已产生过两代理论.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不仅随着企业所在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变化而改进,还与征信行业各分支的技术和服务水平提升紧密相关.在市场规则、征信技术、政府监管、商业道德、科技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会产生“质”的变化,在理论上出现更新换代的现象.当前,产生新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的发展。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风险控制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进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国际贸易更加纷繁复杂,在机遇透人的同时,企业也潜伏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尤其是企业信用风险。因此强化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仍然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从多方面阐述了企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企业集团具有与单一企业不同的公司治理、控制机制、空间组织结构以及融资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更为复杂。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防控的主要障碍。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风险防控应以控制权为基准对集团客户进行整体信用评级,建立统一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建立银行信息共享合作机制;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逐步化解非关联担保;强化贷后资金用途管理,建立健全集团客户信用预警预控机制。  相似文献   

5.
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一直面临融资难困境.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和小微企业信用记录的缺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贷款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构建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选取企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并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用销售已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手段之一,但信用销售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本文首先就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作了简要分析,然后从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采取有效的信用风险规避措施来防范信用风险等方面对企业信用风险控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集团客户之间关联交易和互保现象越来越多,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带来的偿债风险、道德风险越来越大。运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防范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非常必要和迫切。提出诸如加强贷前调查,做好关联企业信息资料收集工作;切实加强贷后管理,防范资金挪用风险;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金融同业合作;加强担保资格审查,高度重视关联交易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贷款的整体风险识别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商业银行目前对信用风险的研究是以客户的整体风险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已由过去对单笔授信的管理向客户整体信用风险控制发展;由以单一客户为对象的控制向以客户所有关系网络为对象的监控发展.本文以单个支行作为整体,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AHP和Logistic混合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山东省部分样本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企业持有现金的数量和期限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数量上看,经营良好的企业,信用风险与现金持有显著负相关,而经营困境企业信用风险与现金持有呈"U"型关系,最佳现金持有量约为经营良好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均值;从期限上看,企业持有现金越多,越有利于抑制短期信用风险,但会增高未来期间信用风险。进一步考虑其他能为企业提供流动性的资产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发现公司资产流动性越强,对抑制信用风险的作用越明显,而公司整体资产流动性对抑制信用风险的作用也较明显。本文拓展了信用风险形成与防范机制的研究,为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监管部门监测与控制公司信用风险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