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我国服务业就业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际通行概念,服务业亦即第三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服务的产业。服务业具体包括的主要部门和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2007—201 2年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差异程度和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北部地区为哈尔滨-长春核心,以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南部为沈阳-大连核心,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大,金融业集聚程度较小,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程度较大,其他产业集聚程度适中;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服务型经济发展不成熟。  相似文献   

3.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既包涵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主要代表行业有: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产出附加值、低污染、低消耗等特点.它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领域,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兰州市2016年工商企业登记数据,运用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依次为中心高密度地带、过渡地带、扇形低密度地带,呈现出"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特征;从不同行业来看,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趋势更为明显,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集聚趋势较弱,并且除金融保险业呈现出多中心的集聚特征外,其余行业都是单中心集聚;就不同规模而言,较大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大但集聚程度较弱,而较小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小但集聚程度较强,成为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城市功能分区、地价租金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办公空间分布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性三类,进而分析了三种类型服务业性质与集聚特征。通过对我国省域层面此三种服务业的集聚度计算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消费性服务业次之,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低。从服务业的省际分布状况来看,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在东部地区都有集聚,中西部地区仅有个别生产性和公共性服务业的聚集。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仅取决于人口的分布状况,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口分布比较敏感。最后,从促进服务与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相似文献   

7.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伴随着服务业集聚的发展,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显现,部分服务业呈现出地理集聚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是区域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基础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应通过突出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其与现代农业、制造业融合互动,与文化强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融合互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集聚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城市商贸综合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伴随整体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浙江省服务业产值仍旧保持不低于10%1的增长趋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在2004—2012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6%,表现不菲。因此伴随信息科技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中一支突出的力量。文章将从集聚的视角深入分析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并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从而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现代服务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0.
许平祥  杨森  王树春 《技术经济》2019,38(12):105-112
融资租赁是金融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其行业发展呈现:高速增长但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极度不平衡的同时向特定地区集聚。基于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来考察融资租赁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融资租赁存在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并且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创新产出均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低集聚区域促进效应不显著,而高聚集区域具有显著性,说明空间集聚是创新效应显著性发生的重要原因,这是理解“融资租赁—创新”效应显著发生的关键。进一步地,对高集聚区域的Marshall和Willianson效应检验发现,Willianson拐点已出现,意味着融资租赁发生了过度集聚。鉴于此,在低聚集区域,应坚持引导租赁企业空间集聚策略;而在高集聚地区,需要构建金融、信息、信用和人力资本的有机生态系统,充分挖掘融资租赁的集聚效应以延缓Willianson拐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4年至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的服务业就业数据,根据EG指数公式测算了中国城市服务业及其子行业的集聚程度,同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服务业仍处于较低的集聚水平,也弱于制造业,但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生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消费和社会性服务业;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服务业集聚程度越低.另外,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关系,服务业总体和多数门类行业集中度的变动与制造业同方向,应充分运用二者的互动机理来促使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浙江服务业发展的时空演化和行业集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基尼系数法对浙江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和行业集聚特征进行计量分析,旨在揭示浙江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和行业集聚与演化的规律性。研究表明,浙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增长的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浙东北强、浙西南弱"的总体格局,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不同服务行业的集聚程度和演化路径存在差异。基于此,文章提出未来要发挥杭州、宁波等服务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业,实现更有效的区域合作;要采取差异化策略促进适合集聚的服务行业集聚发展,推进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金融、软件、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围绕湖南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作了探讨,进而提出了湖南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一、发展现状所谓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1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的行业主要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等等。通常将以资本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要素的行业称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将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苏州服务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苏州应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骨架的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商务集聚区域,实现苏州服务业经济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对本市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而且对相邻城市环境污染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均显著降低本市的环境污染,对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均显著加剧了本市或相邻城市的环境污染;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显著抑制了本市和相邻城市的环境污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对本市和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仅有长期效应而无短期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市和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商务服务——国际贸易发展的加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服务涌盖范围很广,包括计算机数据处理,财务和法律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租赁服务、劳务招聘和管理服务,几乎任何现代业务都有专业公司提供商务服务。因此,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选择购买外部服务或者外包商务服务,而不是由公司自身内部承担。同时,日益增长的外包服务也极大促进了商务服务领域的繁荣,新型服务不断地涌现。  相似文献   

18.
《经济地理》2021,41(2):82-9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转型期策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其企业区位选择已成为从微观视角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途径。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为案例区,将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企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集聚特征,并通过条件Logit模型探究了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中—分散—分散式集中"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域为主体,外围地区为补充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②从行业集聚的变化特征来看,集聚峰值处的距离和强度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和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集聚范围不断增大,出现多个核心集聚区域。③集聚效益、基础设施、空间距离、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正向吸引作用,其中以集聚效益、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④从不同行业类型来看,以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土地价格和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而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则更加关注备选区位的企业集聚效益和技术创新因素,同时政策规划因素也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显著提升,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集聚性很强。在省域尺度上,"多中心—极化"的特征表现为,北京、江苏、广东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重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提升,而其他先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多数有所下降。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第二产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序安排角度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创新效应、文化品牌效应,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动因。概括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区域服务业体系的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之重要依托;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培育网络化的服务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力量,也是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服务业集聚区是城镇功能疏解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产城融合、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托;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环境等是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发展的基本原因,但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影响往往也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