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部经济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双重推动下,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2.
总部经济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双重推动下,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不仅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力量之一。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交通运输、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似性,导致了各个地区在文化上形成共通性,不仅孕育了区域文化的产生,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总部经济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2002年北京率先提出发展总部经济以来,总部经济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总部经济现象,它的深刻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总部经济已经出现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掀起了一股浪潮。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思考与论证。一、专家学者对总部经济内涵的阐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认为,所谓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各种其他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  相似文献   

6.
寻求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对带动长三角的发展是有一定必要的。从长三角区域来看,宁镇扬一体化,不仅可以更高水平参与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而融入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宁镇扬经济板块得到迅速壮大以后,将与苏锡常、杭甬绍相媲美。其战略意义不仅在长三角区域内,还可以成为国家推进长三角经济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和增长极。“宁镇扬一体化”要在推进交通、市民待遇一体化的同时,逐步推进发展规划、制度设计、产业发展、物资流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信息通讯等方面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闳西南三角四方(厦门,泉州、漳州、龙岩)是海西经济最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加快这一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于夯实海峡西岸发展基础,提高海西影响力、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对三角四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发展状况和进一步合作的主要内容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晓辉 《经济纵横》2004,(10):30-33
本文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结合长三角的现状 ,提出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于阳  朱云鹃  朱学星 《技术经济》2011,30(12):75-80
基于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利用区域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以安徽省相关城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为背景,计算了归入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六市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及经济联系隶属度。根据计算结果,对安徽六市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提出了安徽六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双圆模式"以及与其他城市进行经济合作的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代表。国内,经济一体化以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地区为代表,不断掀起经济发展的高潮。随着党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相当有影响力的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又一次被提上议程。本文试图通过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展示成就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朱选祥 《经济师》2011,(8):227-228
2009年以来,国务院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新规划新布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为安徽省首个国家级的经济战略。探讨皖江城市带在国家区域经济战略背景中的发展趋向:一是将奋力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二是将全力构建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平台;三是将努力整体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都市网络。因此必须把握机遇,优势互补,战略合作,实现皖江城市带的崛起,推进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安徽的优势出发;接着分析安徽在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几点建议.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互通有无,增强资源的流动性,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两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问题。什么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此,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间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主流的认识是将其和欧洲一体化联系起来,认为一体化主要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议、协调和指导的统一,由此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并认为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行政机构。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和个体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资源和要素配置的主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离开了对企业和民间个体的微观主体行为的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就成为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4.
张才方 《江南论坛》2006,(10):23-26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历史上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特征.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等,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在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带动下,经济发展迅猛,一体化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创新,借鉴国际间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从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边界经济的概念,并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浙江边界经济发展提出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18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进入了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协同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是长三角区域畅通“区域小循环”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也形成若干条巨型的产业链。“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可继续深化,对标全球先进产业和技术前沿来谋化布局产业发展,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领域引领全国,为争在重大战略产业上有新的突破;同时,也要以规划为引领带动产业协同发展和产业分工格局优化,加快推进区域间产业链、价值链间专业化分工,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整合产业一体化发展资源,将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产业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6.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地区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又一潜力巨大的增长极。河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但目前,这些比较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河北与京津两大城市的经济融合仍处于松散型,还没有形成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紧密型、直接型、协作型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全国新一轮区域合作掀起高潮等宏观背景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区域信用一体化面临合作治理的困境,需要构建区域信用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机制,形成整体性的治理网络和联动机制。把信用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信用一体化、区域信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适用于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区域信用治理与区域法治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生产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区域内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蕴藏的巨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环渤海经济圈之所以“圈”不起来,主要原因还是区域的“核心”未能尽快形成,还没有建构起整个经济圈的巨大引力场。  相似文献   

19.
总部经济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一种新兴经济现象,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作用下的产物.在总部经济的框架之下,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了最优空间耦合.总部经济的效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体现突出,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产生影响,即:产业乘数效应方面,税收效应方面,劳动就业效应方面,消费带动效应方面以及社会资本效应方面.由于总部经济推动了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成为众多大中城市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本文尝试从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出发,探究山东省潍坊市总部基地对于本地区发展的经济效应如何.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相互开放、有效配置.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必然.研究表明,珠三角的技术工人可向长三角、环渤海流动;环渤海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高新技术人才可向长三角流动;长三角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实现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除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外,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