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自古就以“人间天堂”、“鱼米之乡”、“文荟之邦”闻名于世。平江区得名于宋时苏州古称“平江府”,其平江历史街区至今仍保留着南宋绍定二年刻绘的《千江图》所描绘的“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作为苏州古城核心区域,平江区尽揽苏州古城精华,  相似文献   

2.
谋求新跨越     
《江南论坛》2009,(9):I0006-I0007
平江区得名于宋时苏州古称“平江府”,其平江历史街区至今仍保留着南宋绍定二年刻绘的《平江图》所描绘的“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作为苏州古城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3.
《江南论坛》2011,(5):I0004-I0005
平江区地处苏州古城东北部,东沿东环路与苏州工业园区相连,南以干将河与沧浪区为界,西至护城河与金阊区为邻,北与相城区接壤,得名于宋时苏州古称“平江府”,是市域商贸文化中心。全区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22.8万人,现辖6个街道42个社区。平江区以北护城河为界,划分为两个板块:南部老城区是苏州古城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历经 20世纪百年沧桑,千年古城已换了人间。作为苏州基本现代化的创造者与受惠者,作为这一社会变革主体的苏州人,在把自己现代化的理想、创新能力和新的社会价值观念挥洒在姑苏大地上,创造出一个基本现代化新苏州的同时,也完成着自我的变革,实现着对现实旧我的超越,成为现代化的新世纪人。新世纪“天堂”主人的形象塑造是一个实践的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提升的过程。   新世纪,苏州人将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起点上,塑造和展现实现经济跨越的创新形象。持续、快速发展的苏州经济把…  相似文献   

5.
《江南论坛》2007,(9):I0004-I0005
苏州市平江区位于苏州古城中心,得名于宋时苏州的称谓"平江府"。全区面积2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3万人,是以经济繁荣、园林集中、古城风貌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明确将旅游业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新产业系列的第一位,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旅游业作了相应的定位。苏州也明确提出了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苏州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苏州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苏州国际旅游业作为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来源也得到了持续发展。 一、苏州市国际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苏州市旅游业无论在规模、数量以及品位。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开始成为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基本形成“行、游、住、食、购、娱”配套的一条…  相似文献   

7.
到过文化古城苏州的,对其大兴土木开展城区改革莫不喜忧参半:喜的是苏州终于动手改造了,忧的是这么一改造,享誉世界的“天堂”景观会不会受到破坏?该市沧浪区区长沈仲玉同志的一席话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忧虑。他说:文化古城是不能改造,在改造中只要精雕细刻、精改细造,便能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8.
《江南论坛》2009,(8):F0004-F0004
2009年6月,平江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入选理由为:“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未变,格局尚存,是中国古代城垣活的标本之一。  相似文献   

9.
丽江古城坐落于云南西北处的金山江畔,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景成为丽江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契机。旅游业作为丽江古城的支柱性产业,带动了丽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丽江古城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丽江古城的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十分的强烈,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旅游业日益发展,丽江古城的旅游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阻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本文对丽江的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做出深刻的分析,进一步指出旅游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西藏林芝素有“西藏江南”之称,拥有极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林芝地区依托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林芝旅游产业的逐渐发展,尤其是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林芝旅游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得林芝旅游业在旅游产品、基础设施、旅游人才和旅游企业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因此,林芝旅游产业必须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发展休闲旅游业以及组建旅游企业集团等创新发展的对策以应对旅游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与千年古城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相对应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基本格局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古城不能拷贝,古城是祖先的,也是我们的,更是后代的!”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城传统风貌的同时发展苏州,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陈玉罡  秦丽 《经济论坛》2006,(22):44-45
近年来,苏州、上海、西安、重庆等地的工业园区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对这些园区的考察发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一、园区的规划建设比较1.苏州工业园。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古城以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3个镇,户籍人口25万,规划建成一座拥有60万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型工业城市。首期开发区紧靠苏州古城,建成以工商业为主体,包括金融业和旅游业的中心区。第二区环绕秀美的金鸡…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时期是宁德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把旅游业做为新兴支柱产业来培植,有利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增长极港口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樊宁 《经济世界》2002,(8):36-37
具有2500余年悠久历史的苏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护古城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1990年底,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保护古城风貌,加快新区建设”的批示,作出了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二十一世纪开发建设苏州新区的果断决策,跨过狮山桥,向京杭大运河以西地区拓展。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苏州新区全面启动。当年11月18日,苏州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新区可谓白手起家,没有一幢像样的楼房,有的只是广袤的田野、一座狮山大桥、两段路、93余公顷已征地块、2000  相似文献   

15.
吴宣 《大陆桥视野》2011,(18):85-85,87
进入21世纪,一个兼具高新技术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一动漫产业,凭借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依托“天堂硅谷、动漫之都”的战略构想,2004年12月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在高新区应运而生。现以2010年上半年动漫产业国税收入情况为引,综合历年税收收入情况,简要分析动漫产业税收征收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壮大福建旅游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宗潭 《发展研究》2007,(10):14-15
当代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旅游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国内许多省市区将旅游业提到"支柱产业"、"龙头产业"、"重点产业"的位置加以重点扶持、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具有2500余年悠久历史的苏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护古城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1990年底,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保护古城风貌,加快新区建设”的批示,作出了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二十一世纪开发建设苏州新区的果断决策,跨过狮山桥,向运河以西地区拓展。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苏州新区全面启动。当年11月18日,苏州新区被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新区可谓白手起家,没有一幢像样的楼房,有的只是广袤的田野、一座狮山大桥、两段路、93余公顷已征地块、2000万…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巴南区在2007年10月被授予全国第十个、西部第一个“中国温泉之乡”称号,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重庆市正在全力推进“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通过对巴南区温泉旅游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做大做优做强温泉旅游产业的一些对策,把温泉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强化巴南作为重庆主城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推动巴南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各方面对旅游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产业,仅仅单独研究旅游业是不够的,因此有了“大旅游”“超旅游”等概念,对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也应运而生.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概念界定、研究方法、旅游产业的关联方式、产业的波及效应、产业融合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古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遵循和正确把握古城保护的客观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何走出一条现代化建设和古城保护和谐双赢的新路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性问题。苏州通过30年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