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指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城市的交通和土地使用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控制。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交通政策、土地使用控制对延缓个人机动化快速发展的作用,及轨道交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多模式交通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建设具有我国特点的低碳城市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5D模式,并对在规划实践中如何实现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都属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路径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二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随着城市中建筑以及交通工程的建设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上也有着一定的矛盾,如何实现两规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工作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进行阐述,分别分析了土地两规之间的联系以及矛盾,从而探讨如何实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从理论角度对城市增长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城市增长边界,并提高城市中各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讨论了土地消费内生化的城市增长模型,导出居民具有StiglitzDixit型消费函数时的居民土地消费量,得出土地消费随着到CBD距离的上升而增加、单位面积城市土地租金随时间的增长而上升、居民用于土地消费的支出增长速度慢于收入的增长速度等定量结论;并在理论上推导出城市人口密度下降的结论,和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上大多数以私人汽车为主要交通模式的城市蔓延现象吻合。随后,在对比分析具有竞争性使用和非竞争性使用两种公共物品的成本函数基础上,通过政府地租最大化求出最优城市增长边界所需满足的条件。模型分析发现最优城市增长边界高度依赖交通费率,印证了交通设施对城市蔓延的作用,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策略来管理城市增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发现此情形下最优城市规模大于土地外生模型下最优城市规模,进一步说明对城市增长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土地使用与交通的整合:新城市主义和理性增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的主要目标是评论美国交通与土地利用整合的实践,同时试图针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提出建议.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城市理性增长作为区域尝试来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整合;第二部分简要评述用以土地利用和交通整合的定量模型和评价可以用于土地利用与交通整合的指标体系;第三部分介绍新城市主义.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协调好这种关系可以作为解决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路之一。首先分别选取代表城市交通可达性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主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这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再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模型计算两个系统间的协调度指数,最后对2007-2012年北京市交通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07-2012年期间北京市交通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协调度在逐步改善,但是两者始终没有达到良好协调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是北京市交通可达性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引入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与决策功能的GIS技术,建立基于GIS城市交通规划信息平台是交通规划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SQLite与Spatialite空间数据库在综合交通规划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加以研究,该系统可以有效整合既有的交通规划调查数据和城市空间信息,以及全面提高交通规划的办公效率,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傅文新 《价值工程》2014,(22):109-110
无论是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态环境污染进行合理的控制,交通运输系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需要全盘考虑土地使用、城市规划以及其他许多社会经济等因素,因此,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重点阐述了整合土地使用、交通规划政策以及以公共运输为主体的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8.
引入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与决策功能的GIS技术,建立基于GIS城市交通规划信息平台是交通规划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SQLite与Spatialite空间数据库在综合交通规划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加以研究,该系统可以有效整合既有的交通规划调查数据和城市空间信息,以及全面提高交通规划的办公效率,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浅议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志辉  祝甲山 《城市问题》2002,(6):62-63,24
高效和集约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从分析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化的内涵入手 ,重点从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建立了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已经进入整体性交通拥堵时代,对城市规模、网络拓扑和交通控制的合理建模将有助于治理交通拥堵。拓展了城市规模下的宏观网络交通模型,弥补了传统模型的缺陷,发展了交通拥堵指数模型,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城市规模、网络结构与交通拥堵的关系。研究表明:车辆保有量、交通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街区密度)密切相关,并影响土地和网络资源的变化或区域间的再分配;拓展到城市规模下宏观网络交通模型后,每条道路的拥堵程度与城市规模成正比。人口对大城市交通拥堵越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小城市人口的适度集聚对交通拥堵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建设用地对交通拥堵极为敏感,城市规模越小灵敏度越高,其中交通用地的增加将直接增强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道路面积与城市交通拥堵保持正向关系;与此相反,城市道路里程对交通拥堵的作用始终为负,说明加密城市网络结构对交通拥堵治理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1.
交通容量约束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文章从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着手,从交通容量限制的角度出发,对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适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容量约束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强化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有效反映交通容量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未来三年内,我国将对物流企业的仓储用土实行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农历春节前夕,节日气氛渐浓,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13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的公布,  相似文献   

13.
《Economic Systems》2023,47(1):101049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istence of high-quality road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ir durable maintenance. However, the burden of heavy debt has brought risks to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distorted resource allocation. This study builds a two-stage optimal theoretical model under different debt-financing constraints in China, who has the longest expressway mileage of any country in the world. We establish the two principles of “spend-and-debt” and “debt-and-spend” to demonstrate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the complementary effect of debt financing on maintenance,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we use a time-varying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he financing of tollway bonds on maintenance and further discuss the mechanism.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llway bonds and maintenance expenditure, mainly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debt costs and the passive propelling of the government’s spending responsibility. Our propose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ramework sheds new light o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More specifically, the impetus for public expenditure comes from a decrease of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which not only alleviates the burden of debt scale on the public sector bu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balanc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相似文献   

14.
1988年建立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现了我国土地产权的市场化,对培育土地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土地产权的界定不够明晰,缺少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政策机制,引发土地市场的一系列问题.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土地产权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为对土地市场的影响,并运用特征价格法,对广州市地铁二号线和内环路建设的实例,分析评价了政府行为对土地价值的影响.最后从完善土地产权的角度探讨了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角色和作用,指出由于缺乏对政府行为引起的"得益"和"受损"的应对机制,导致政府利益受损和土地市场的不公平与不确定性,需从土地产权角度出发,完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空间上,居民所负担的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通常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单纯考虑"住房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不能全面衡量居住区位选择所引致的成本.为了更全面和精细地评价居民对于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的综合支付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住房与交通综...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pplies the rolling-window causality test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Our results obviously support search-matching theory in that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exerts positive effects on urbanization in sub-sample periods. Urbanization does not Granger caus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except for the 1977–1980 period, when urbanization exerted negative effects o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 is inadequate, and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 is need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is means that transportation improves urbanization due to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rapid, which improved urbanization during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Urbanization urgently needs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by adding to traffic investment.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requires whole planning, a unified layout, and rational adjust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引起高度重视,办学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也日趋明显。同样,在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视角运用一系列的财务评价指标来分析该BOT项目融资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朱翔华  刘伊生 《物流技术》2008,27(4):112-115
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投资效果评价模型:首先通过功能分析构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借助于Super Decision软件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价值工程法计算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值。本模型实现了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并为定量化分析城市基础设施这类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站点根据其所处区位、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现状开发分异的不同,往往与城市开发活动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并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可分为适应及引导两种类型。以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站点为例,在对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开发活动分异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适应及引导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布局的特征,为指导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Land policy and land‐use planning policy are two types of public policy pertaining to space. In general, land‐use planning policy deals with land‐use allocation and property rights, whereas land policy defines the land regime of a society. These differences have shaped a unique discourse for each of these policy typ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land discourse and the planning discourse by analyzing two public campaigns conducted in Israel against two proposed reforms: the 2009 reform of the Israel L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2010–12 reform of the Planning and Building Law. The findings reveal substan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ampaigns, manifested in the nature of the leading players, the types of public activities they chose, and most notably in the discourses and the hierarchy of considerations they addressed. The findings raise profound questions regarding universal trends in spatial policy reforms;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ctivities of public coalitions and the discourses they adopted; possible future effects of these trend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nd discourse and the planning discourse;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trends on the ability of groups and individuals elsewhere to influence spatial policies (such as planning and land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