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本文聚焦于社会化媒体环境,基于说服模型和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用户舆情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收集用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来进行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舆情源特征正向影响舆情传播。在舆情源的特征当中,知名度对舆情传播的影响力度最大。舆情本身特征正向影响舆情传播。娱乐性的对舆情传播的解释效果最好,人们主观上更愿意传播带有娱乐性质的舆情,舆情受众传播特征正向影响舆情传播。舆情受众的传播特征中的自我提升对舆情传播的解释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商》2016,(5)
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易操作性、交互性和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既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机遇,同时也使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加强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应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层面、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层面、高校学生本人层面入手,三方合力,建立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舆情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滋生和发展,网络媒体作为重要传播途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公众对舆情事件的感知。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分别从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报道频率、媒体的时效性和媒体的素质素养四个方面对公众舆情感知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采用了数据分析法、李克量表法、方差齐性检验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媒体的公信力、时效性和素质素养对公众舆情感知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媒体的报道频率对公众舆情感知的影响不大。这些结论对媒体进行监管信息,提高网络信息质量,提升公众舆情感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双 《商》2014,(25):297-297
博客在改变着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同时,还成为了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我国的学者们对博客舆情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特别是博客舆情的传播社会学分析还不多见。因此,笔者主要从博客、博客舆情的功能、博客舆情的形成以及博客改变舆论传播格局来对其做主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微博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力军,在这新兴媒体的使用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高校利用官方微博来控制和管理网络舆情已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通过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探讨高校官方微博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高校官方微博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为高校建设与管理微博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通过对海南部分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解海南高校学生网络使用特点、网络舆情的参与、辨析和态度等情况,试图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黄素君  毕晓光 《中国报业》2012,(16):183-184
自媒体强势占领高校信息传播主渠道。大学生由于自身辨别能力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甚至影响健康成长。自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模式、管理队伍以及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自媒体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冲击,并探索性的提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各类信息飞速传播,特别是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网上往往会出现多个版本的说法,混淆视听。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传言对社会的危害,提出把握舆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究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如何及时分析舆情、准确引导舆论,在公共新闻事件中更好地发挥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媒介文本的碎片化、以平等关系为中心的传播互动、裂变式的信息传播路径等都是新型传播模式的表现,这些现象都对社会化媒体的广告营销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具有的原创性、动态性、公开性、个性化和碎片化等特点,对广告的传播特性、广告形态、营销价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不同类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对广告营销的影响,并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例,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社会化媒体的传播优势带来的广告营销价值。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1)
网络舆情的发生离不开互联网络的传播,其中的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形成的集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尝试以此为突破口,解读在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网络舆情的动态传播演化过程与遗传算法中遗传操作的相似性,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动态传播演化的循环渐进分析,详细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形成、舆情观点的交融、舆情主题的变异及舆情关注点的获得过程。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在网络舆情传播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此提出政府舆情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为舆情管理者更好地开展网络舆情监管调控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蒙良秋 《中国报业》2012,(10):223-224
曾经肆虐的"非典"给国内舆论带来了媒体舆情的变化,回顾身处媒体舆情"变化"之中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很多教训值得汲取,很多问题也值得反思。面对媒体舆情,应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舆论宣传引导,关注媒体舆情变化发生中的学生心理变化,重视发挥学生骨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戴俊才 《商》2014,(34):202-202
本文根据事件的传播过程,探索微博舆情传播与监督的一般方式,梳理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建立起微博舆情的传播模型。希望通过这个模型达到让信息传播更快、效率更高的效果,使得危机事件能够更好更快的传播出去,让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事件群体对于舆情的应对和管理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卢伟峰 《中国报业》2014,(20):19-20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以电子布告栏系统、博客、微博、播客、手机群发、交流社区(SNS)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给网络舆情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它的即时性、速度性和广泛性,给网络舆情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网络时代,大众开始对信息的传播活动具有主动性,大众的身份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在各种网络舆情中,公民直接通过网络来对当事方或当事人产生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网络时代舆情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就如何应对从原则和具体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朱玥玥 《中国市场》2015,(4):55-57,59
截至2014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6.32亿,多元化的自媒体平台作为"舆情"的载体,活跃充斥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自媒体时代下如何构建舆情治理机制,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提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现实议题。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弥合自媒体时代下政府舆情管理难题,为政府科学高效地做好自媒体时代的舆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葳 《中国报业》2012,(24):133-134
公交媒体设立之初是为方便、娱乐乘客、实施户外传播,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逐渐出现了节目单一、无更新,音量无法调节、扰民,和设备故障无人维护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其预期传播效果。本文通过对公交媒体(特别是公交车媒体)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公交媒体应在不影响人们正常乘车的前提下发挥最大资源优势,更有效地服务受众。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把关人"角色下移,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群体,在当代网络舆情的发布、接收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俨然成为网络舆情环境下的活跃主体。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特殊性,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当代舆情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月 《中国市场》2015,(11):203-204
本文从当今社会网络背景出发,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定义,总结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速、传播内容易产生偏差、传播内容的突发性三个特征。从影响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的智力引导因素和非智力引导因素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最终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对和引导涉警舆情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 《中国市场》2011,(39):122-124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和群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其管理活动和执法行为,已经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甚至成为互联网负面炒作的焦点。本文就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涉警舆情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网络媒体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受众逐渐超过传统媒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舆论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土壤,也给烟草专卖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对网络舆情本身的特点展开讨论,分析目前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及难点以及在专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基于笔者观点提出烟草专卖管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一些手段和对舆情处置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