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积极响应2020年全面脱贫和教育扶贫的号召,本文对山东省贫困地区大学生展开就业意愿调查。在调研收集一手数据后,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量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贫困地区大学生自身存在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心理压力大、对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了解程度低等问题。贫困地区大学生在就业意愿方面表现出愿去沿海开放城市工作,追求广阔发展空间等意向。究其原因,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难与自身素质、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有关。对此,本文对贫困地区大学生自身、高校、企业、政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是高校乃至社会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影响其就业公平的现象,对此,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从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近几年有增长的趋势,处于弱势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分析、讨论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群体特点,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能力等方面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并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身因素、社会资源匮乏、缺少职业规划等三方面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赵亮 《中国商办工业》2009,(19):142-14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很多,在社会因素中来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影响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5.
赵亮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9):142-14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很多,在社会因素中来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影响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学生就业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素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就业制度、就业环境等的影响,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  相似文献   

7.
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流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不均衡是近些年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流向现状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的。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为农林院校的代表,对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流向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农林院校在就业意向流向上呈现的特征及影响这种现状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政府、社会、学校的职责,学生、家庭关注的热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又有高校毕业生个体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商》2015,(52)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指由于生理、心理、家庭条件和学习等方面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本文就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作以分析。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那些由于自身或外部环境因素而导致相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一般是指在心理、学业、综合素质、身体、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高校就业困难学生逐年攀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实现,还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家庭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重点研究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原因,以在不断实践工作中,寻找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0.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要从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着手.、纵观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从大体上归纳为:外部因素(国家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等)和内部因素(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择业心理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日渐凸显。供需结构、就业领域、专业方向和就业区域不平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具体表现,在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四方面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等两个方面对高校就业指导机制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的后备力量,已经具备相当的人力资本存量,但由于环境、政策、教育、产业、大学生自身等体制性和机制性因素的制约,还难以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心态为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属于内因,论文以分析当前我国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从众、自负、自卑以及依赖等不良的就业心态为着眼点,剖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因素,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就行具体阐述,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转变人文思维定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为大学生及时就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宋家博 《商》2013,(17):328-328
理工类大学生就业难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跟不上市场形势,学校的行业背景影响非行业类学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得力等。因此,我们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来研究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解决好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难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大学生由于其的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而他们就业与否对新农村建设影响深远,因此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探讨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成为高校及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剖析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就业政策、法律制度、经济成本等因素。要想破除就业性别堡垒,需要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平等意识;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女大学生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等对策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徐州高校为例,分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构建就业能力,分析其特征,探究其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培养路径,分别从毕业生自身、高校、政府及社会三大方面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诸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更有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冯光 《北方经贸》2008,(5):151-15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日益凸显,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并贯彻实行。其次,学校应坚持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和谐,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并推行全新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再次,家庭应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最后,大学毕业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8,(1)
如今,就业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历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日渐凸现,高校毕业生作为学习最先进的理念知识,具有高素养、高科技的人才,他们直接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家庭的和睦。然而,就业问题成为现代社会大学生毕业后首当其冲遇到的问题,工作岗位的稀缺、大学生专业的不对口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成为现在就业困难的三个主要问题。本文只针对这三个主要问题,对就业问题做出了研究以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商》2015,(50)
受经济危机和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党和政府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鼓励大学生创业入手,以创业促进就业。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途径、新形式。大学生从自身的家庭条件到社会的外部条件都成了影响创业成败的众多因素,也成了大学生产生创业意向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