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就业市场形势面临新挑战、毕业生求职就业模式更加复杂多样、毕业生求职进展缓慢、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显等难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探索了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内涵及具体措施,采用朋辈互助、团体辅导、群体指导、个体指导和网格化管理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慢就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近两年来,由于疫情的冲击,"慢就业"现象更加普遍."慢就业"成因诸多,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要具体分析其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务实就业,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TPB理论为指导,对某高校艺术类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实证调研,从其内在就业意愿、所在学校及家庭的就业支持系统、周围就业氛围的刺激及重要他人对就业的评价等四方面分析原因,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激发就业意愿;加强就业竞争力培养,强化就业支持;丰富就业指导活动,营造积极就业氛围;客观对待"慢就业"现象,改变就业评价...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就业市场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用人单位"招聘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依然长期并存。文章通过对一般经贸类高校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发现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行业性结构性特征显著,就业专业相关度有待提高,就业市场服务细节不"细"。针对就业市场服务中的问题,提出了以"供—服—需"为轴线,以就业市场服务为核心,以信息分析、市场开拓、调研反馈、目标调整为手段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生态建设对策,以期为行业性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借鉴,促进高校就业工作良性发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5.
《商》2015,(52)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指由于生理、心理、家庭条件和学习等方面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本文就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作以分析。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那些由于自身或外部环境因素而导致相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一般是指在心理、学业、综合素质、身体、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高校就业困难学生逐年攀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实现,还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家庭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重点研究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原因,以在不断实践工作中,寻找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6.
董瑾 《致富时代》2011,(6):175-175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的延续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人数的不多增多和就业形势的进一步严峻,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由于个人、社会、家庭因素等原因,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就成了相当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刘义 《中国报业》2012,(16):24-25
地方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比例高、人数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此类院校就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提出地方高校应从关注机制、帮扶机制和预警机制构建三方面来应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由于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业已经尤为明显。怎样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现阶段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困难群体的定义、构成、成因、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016年2月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我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已达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高校毕业生群体数量持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专业规模控制、学生就业意愿、创新创业教育等角度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琳 《光彩》2023,(11):14-15
<正>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8万人,这些毕业生在下半年集中涌入就业市场,和他们同场竞争的,还有2022年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和2023年的失业群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包括青年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突出稳存量、扩增量、保重点,既有力有效实施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更大程度调动企业用人积极性,又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进一步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1.
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由于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成为了制约个体发展和高校、社会和谐的难题。作者就此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的特殊毕业生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丁婷 《江苏商论》2023,(4):127-129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笔者首先介绍了“慢就业”的概念及表现类型,其次分别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分析“慢就业”产生的原因。最后从个人、家庭和高校三个层面提出应对政策,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选择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同时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更加精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海波 《中国报业》2012,(12):47-48
当前,部分高校女生、贫困生、农村学生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就业上体现出"优势效应",通过分析发现,"弱势群体"毕业生在意识上、行动上、结果选择与处理上以及各级政策的扶持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优势"。本文通过反思这一现象,认为通过加大宣传这一现象,是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各类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高校就业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现象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商》2015,(45)
高校毕业生党员群体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先进群体,不仅肩负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还承担着当代党员应尽的责任。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我们应当引导好毕业生党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就业优势参与到高校就业工作中来,以便高校能更好的开展就业工作[1]。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 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例如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二是无业可就合有业不就现象并存。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国之大略,是民生大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因其重要性、特殊性,多年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研究分析了运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完善政策、优化环境、畅通渠道、搭建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普及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近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正尝试改变"毕业即工作"的就业观念,毕业后3~24个月内选择异地旅行、海外学习、创业考察、支教、做义工等方式了解社会和丰富自身,而不是选择直接就业。这种现象叫"间隔年",或者称"空档年",也叫"慢就业"。"间隔年"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坐标,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和后继有人的长远大计。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应深刻分析大学生群体求职就业的现实困境,从工作全局出发,加强统筹安排,强化政策引导,形成“就业动员—就业调研—就业指导—就业保障—就业服务”五线贯穿的工作思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的上升,大学毕业生"未就业,先失业"的就业困难现象凸现,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渐发展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成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入手分析,提出了从国家、高校到个人的多方面帮扶措施,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业率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国家、高校和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