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文辉 《中国金融》2004,(20):48-50
中国寿险业近几年来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从1999年到2003年底,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6.6%。今年上半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截至8月份,人身险保费收入2210.85亿元,增长7.56%,其中,寿险保费1963.51亿元,意外险71.54亿元,健康保险175.8亿元。到8月末,寿险公司总资产共计9167亿元,占保险业总资产的82%。  相似文献   

2.
<正>在保险业对外开放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外资人身险公司业绩表现有望继续提速,并带动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挺进。近日,银保监会公布的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9%。其中,91家人身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9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7%,较2018年同比下降17%的增速有了质的改变。在人身险业整体保费增速回暖的情况下,外资寿险公司一季度保费增势高于中资  相似文献   

3.
《青海金融》2011,(6):4-6
2010年,全省保险市场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41.5%,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30%;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51.27%。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规模呈增长态势,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规模高于互联网财产险,第三方平台对保费收入的贡献度显著,但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放缓,这主要是受到"商车费改"政策出台、人身险产品监管收紧、产品结构不平衡、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偏重于前端销售等因素的制约。对此,应完善车险在线后端服务,实行差异化定价,大力发展长期性保障型产品,提高寿险期交业务的比重,有效协调官网和第三方平台关系,构建保费收入预警指标体系,提高保费收入确认标准。  相似文献   

5.
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现有中国人保、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天安四家产险公司和五家寿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截止到2003年底,黑龙江省共实现意外伤害保险业务24513万元.各公司意外险业务占比:中国人保21.4%,太平洋财险0.3%,平安财险1.1%,天安保险0.2%,中国人寿58.1%,太平洋人寿6.4%,平安人寿10.5%,新华人寿1.6%,泰康人寿0.4%.产险公司按照各总公司的统一要求,只开办了意外伤害保险,均未开办短期健康保险.产险公司意外险业务实现保费5591万元,意外险占产险公司总保费3.13%.产险公司共报备人身意外伤害保险63个,短期健康保险13个.  相似文献   

6.
人身险保费缘何在外资险企保费收入中“挑大梁”?朱俊生认为,这来自于外资险企的产险和人身险整体战略之间的差异。随着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扩大。2月2日,一份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0年外资险企保费收入超3000亿元,市场份额相较2019年同比上升0.62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市场份额远超产险市场份额。业内人士认为,外资险企市场份额的扩大是对外开放政策效果的体现,而人身险与产险外资公司之间悬殊的保费规模差距,与二者的整体战略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情况是当前全行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114个观察点数据显示,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呈现较强的季节性和趋势性的特征,适用于时间序列数据预测方法进行分析。通过使用Holt-Winters模型,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平均增速为9.93%—18.43%,并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除港、澳、台以及西藏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1年~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发现住宅价格的上涨会抑制居民人身险的需求。在保持其他控制变量不变时,如果住宅价格上升1%,人均人身险保费收入下降0.529%。对人身险做更详细的划分,我们发现房价波动对个人人身险总额、个人寿险、个人意外伤害险和个人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其中,对个人健康险的负向影响最大。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当房价上升1%时,人均个人健康险保费收入下降1.673%。我们发现房价波动对于团体人身险保费收入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   1992年,个人营销方式引入人身险市场后,我国保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我国人身险事业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国内市场保费结构是财产险占3/4,人身险占1/4;而现在的情况是财产险占1/4,人身险占3/4.是什么促使发生这样一个大逆转呢?毋庸置疑是保险产品销售机制的变化,保险个人营销渠道,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人身险公司主要的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10.
2002年的保险市场上分红保险风光无限,1121.7亿元的保费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9.3%,占新型寿险保费份额的90%以上,是中国寿险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大寿险公司也纷纷推出各种类型的分红保险,覆盖了储蓄、养老、医疗、少儿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锁凌燕 《中国金融》2012,(19):68-69
随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渐行渐近,寿险业如何借助外源性动力、重新释放增长活力,更值得深入讨论2011年,我国人身险行业增速大幅放缓,全国共实现人身险原保费收入9721.4亿元,比上年同期降低8%;其中寿险原保费收入8695.6亿元,同比降低10.2%。2012年1~7月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人身险行业仍然延续了调整态势,同比增长率仅有2.1%,而寿险部分只是大致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从多个指标衡量,我国保险业总体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寿险业似乎陷入了"低水20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几年,我省保险系统人身险业务发展较快,其中长期人身险业务的发展尤为迅猛。随着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长期性险种的保费收入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这项业务的健康发展。主要有: 1.作为考核基层公司经营效益之一的利润指标,计算时不考虑长期性险种的保费收入,这样不利于激励基层公司发展长期性险种业务。 2.基层公司发展业务缺乏动力。我省去年的核算办法规定,长期性人身险以地区为核算单位,省公司分险种按费用总额留微小部份后,其它绝大部份都下达到地区。有的地区将费用  相似文献   

13.
人身意外险(以下简称意外险)是我们的保险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费率低廉,交上一两百元的保费,就能得到10万元的保额.但别以为意外险费率低就能随便买了,笔者的一位朋友每年光意外险保费就要千元,仔细推敲却发现很多保障并不适合他.买意外险也要挑拣一番,才能既有充足保障,又能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9784.10亿元,同比增长39.06%,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4.35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36.71亿元,同比增长16.97%,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5.38个百分点;人身险保费收入7447.39亿元,同比增长47.82%,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5.90个百分点.赔款和给付支出2971.17亿元,同比增长31.16%,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26.31个百分点.2008年经营数据显示保险业整体稳步发展,也显示人身险更多地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9亿元的启示     
2003年初,根据新修订的<保险法>关于向产险公司开放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以下简称"两险")的规定,作为国内产险龙头的中国人保于2003年3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办意外险业务,不到四个月时间里,业务发展一路疾驰,到6月底,共实现意外险保费收入9.01亿元.这是中国人保1996年实行产寿险分业经营以来,阔别七年意外险后重出江湖,在克服种种困难,挺过"非典"严重冲击获得的"意外"收获,值得深思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一、商业健康保险供给存在的问题(一)专业化经营不够,市场定位不准,部分公司经营思路存在偏差目前我国的健康险业务主要由寿险公司经营,一方面,健康险业务规模较小(2005年保费收入仅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8%左右)且经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健康险的需求呼声又较为强烈,在两  相似文献   

17.
一、商业健康保险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化经营不够,市场定位不准,部分公司经营思路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的健康险业务主要由寿险公司经营,一方面,健康险业务规模较小(2005年保费收入仅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8%左右)且经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健康险的需求呼声又较为强烈,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寿险公司难免会将健康保险产品作为"敲门砖",使健康险沦为营销工具.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去年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快速发展,已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1%,成为人身险业务的三大支柱之一.但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各方关注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保险行业鱼龙混杂,其中也不乏一些不懂保险的业务员。这些业务员经常给保户以误导:误导一:意外险保费最低,要节省保费,只买意外险就可以了。其实,人们不能只买意外险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因为意外而导致身故的比率非常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意外险市场2000年~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率不仅能够明显地影响意外险需求,而且意外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负相关。意外险需求对通货膨胀率的敏感程度是"边际递减"的。与通货膨胀风险相比较,投保人更加厌恶通货紧缩风险。另外,由于需求模式在门限值附近出现较大改变而有可能冲击意外险市场,所以当通货膨胀率接近门限值时保险公司应该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