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09—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偏好视角,考察分析师跟踪与内部控制缺陷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静态角度还是从动态角度看,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但有内部控制缺陷而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多的公司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依然很高,分析师跟踪可以有效减弱内部控制缺陷带给机构投资者的负效应;企业内外部信息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具有不同的信号价值和决策影响力,投资者的决策认知和信息取向存在偏好;分析师跟踪的信号价值远远超过了内部控制缺陷对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探究了企业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来降低权益融资成本的非财务途径,即高质量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可否从融资的角度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益处。以2010—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权益资本成本更高,并且考虑到其所处的信息环境,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中小投资者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者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要求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探究了企业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来降低权益融资成本的非财务途径,即高质量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可否从融资的角度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益处。以2010-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权益资本成本更高,并且考虑到其所处的信息环境,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中小投资者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者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要求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4.
喻彪  杨刚 《财会月刊》2022,(13):32-40
以2012~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信息不对称与双重代理问题视角,考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会显著降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主要表现为加剧劳动投资不足。机制检验表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主要通过加剧信息不对称及第二类代理问题而非第一类代理问题来降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降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作用在股权制衡度较弱、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分析师关注度较低以及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定义为内部控制强制披露规定,将存在"因财务违规被监管机构处罚"和"发生财务重述"但未在违规年度或财务重述事项发生年度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为未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研究了强制披露规定下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情况.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未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超过一半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公司未如实披露其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文章还研究了披露或未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并提出由监管机构对公司和审计师检查进行治理,促使公司如实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9-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不考虑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考虑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情况下,依据Richardson(2006)划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方法将全部样本划分为授资过度样本组与投资不足样本组,研究发现:在投资过度样本组,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但不显著;而在投资不足样本组,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研究结论说明机构投资者并不总是追求更高的会计稳健性,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需要考虑企业非效率投资.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济》2017,(3):117-123
本文以2010-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与企业风险承担显著正相关,且非国有企业的提升效果优于国有企业;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提升效果优于小机构投资者;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相对于后者,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机构投资者整体的"有效监督假说",并且说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提升作用,因机构投资者特征以及企业终极控制人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林子昂  陶晓慧 《财会通讯》2021,(13):24-27,43
基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背景,本文利用2007—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持股对企业商誉减值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产权性质和内部控制质量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发现:机构持股与企业商誉减值风险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抑制商誉减值风险,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较差的企业中发挥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声誉视角,探讨了非正式制度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通过选取2012年至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就企业声誉与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声誉抑制而非庇护了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即企业声誉越高,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越少,隐藏程度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未持股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企业声誉对内部控制缺陷隐藏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把企业声誉和内部控制缺陷隐藏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既证实了企业声誉具有治理的功能,又拓宽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14—2018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商业信用融资显著正相关;股票流动性正向调节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商业信用融资的关系,股票流动性越高时,机构投资者持股促进商业信用融资的作用越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在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商业信用融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顶层设计,既无实际控制人又无控股股东的“双无控制”这一股权变化势必会影响公司内控质量。对此,选取2009—2019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上市公司双无控制对其内控重大缺陷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双无控制,双无控制公司发生内控重大缺陷的概率较大,其中,第一类代理问题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当公司高管薪酬总额越高、男性高管占比越高、高管平均年龄越小以及公司监事会规模越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低时,双无控制对企业内控重大缺陷的影响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前十大股东存在关联关系或属于一致行动人的“形式双无控制”企业中,两类代理问题同时并存,并引发内控重大缺陷。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内控重大缺陷的研究视角,还为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政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3~2015年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会组织特征、行为特征、激励特征三个维度,实证检验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排名前三的董事薪酬总额及董事会持股比例都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显著正相关;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不能显著影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而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兼任则不利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逐步实施,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有了明显提升,156家上市公司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文章以2011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详细描述了2011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并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第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远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第二,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试点、内控审计投入、上市年限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强制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上市年限较长的上市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根据上述发现,文章对未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和政策制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机构投资者具有资金、信息和人才等优势,是重要参与者和外部治理力量。文章选取2008—2012年深沪722家国有控股和324家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产权特征视角对不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效果和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不同产权特征公司价值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与各产权特征企业价值正相关,压力敏感型与各产权特征企业价值负相关,而民营较国有控股企业更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发挥积极治理效用。  相似文献   

15.
以2012~2021年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进行探究,并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影响机制以及经济后果分析。主回归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抑制企业杠杆操纵,且在替换变量及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稳定型机构投资者、高管理者能力、低融资能力以及高分析师关注度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效应更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发挥信息效应、资源效应以及治理效应进而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即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融资困境以及降低企业内部代理冲突的方式抑制企业杠杆操纵;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有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沪深主板和创业板市场A股为研究对象,以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实施后的2012—2021年为样本区间,考察了企业投资效率与其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企业在投资行为上往往更加低效,加剧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上的重大缺陷相较民营企业而言更容易导致投资效率低下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2009—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不同内部控制质量水平下CEO持股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CEO持股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激励作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抑制CEO持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基于产权性质的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较之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所产生的这种抑制效应更为显著.研究不仅丰富和拓展了CEO持股与企业研发投入相关的学术文献,而且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自美国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以来,学界对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因素的研究有增无减,在这些因素中公司治理被认为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前提,是最基本的制度环境。本文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股权结构进行多元回归后研究发现:代表股权结构的四个解释变量中,管理层持股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成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从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的角度为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非财务信息,考察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对年报中非财务性的风险提示信息的影响及高管持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年报中的风险提示信息随内部控制缺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高管持股的加入增强了内部控制对风险提示信息可靠性的管控程度,初步显示了高管持股的信息与制度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风险提示信息年度增量与内部控制缺陷增量显著正相关,与高管持股增量显著负相关,经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内部控制运行的好坏能够通过年报中的非财务信息中得到反映,良好的内部控制抑制了企业的信息风险;高管持股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使其在财务报告方面的目标更好地被实现,上市公司不仅要关注内部控制对年报中的非财务信息产生的影响,而且要重视高管持股在内部控制信息风险管制方面发挥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车湘辉 《财会通讯》2014,(10):32-36
本文以2012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状况,以及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即机构投资者的数量、持股比例等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机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绩效显著高于不存在机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绩效,存在机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也显著高于不存在机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这说明机构投资者确实已经参与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提升公司绩效。另外,在存在机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持股比例都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