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以2010—2013年度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共取得4 703个观测值,基于股权制衡度的视角分析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股权制衡度对两者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越有效,公司绩效越好;股权制衡度越高,内部控制越有效;股权制衡度越高,公司绩效越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股权制衡度和股权性质方面,对上市公司股权机构现状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变化的前提下,盈余管理程度随着股权制衡度的提高而有所降低,上市公司在国家股股东的控制之下与没有国家股股东控制的公司相比而言其盈余管理优势往往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盈余管理的内在影响因素,构建盈余管理评价模型,以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度数据为样本对其进行实证测算,构建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影响的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显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异常应计利润占非可操性应计利润的比重大;高股权集中度主要源自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的过度集中,而非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过于分散,从而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负面影响,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十分强,但非控股股东与控股股东的制衡能力差;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程度越高,其盈余管理行为越严重;非控股股东的股权集中度提升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质量系数成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有效控制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4.
股东制衡与公司价值:模型及经验证据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我国转轨经济的背景和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股东制衡机制的良好契机。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模型说明股东制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第二大股东是如何抑制第一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公司价值的。本文还讨论了股权性质的差异对股东制衡效果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为国有股减持过程中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它是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及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基于此选取2012年深市A股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为:股权制衡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成正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和减少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控股股东的性质也能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6.
按照Gomes and Novaes(2001)判断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否具备股权制衡的条件,从股权分置改革初步完成后的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中,选取符合条件的股权制衡和"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在选取的104家股权制衡的上市公司中,根据前两位股东的性质,划分出12种股权制衡结构类型.通过对股权制衡与"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平均数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股权制衡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表现出较低水平,未能显示出股权制衡结构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201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从盈余管理程度、正向盈余管理与负向盈余管理三个角度系统研究了终极控制权、股权制衡度、终极控股股东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比例越高,盈余管理幅度越大;股权制衡度越高,正向盈余管理幅度越小;国有上市公司由于受到政府的"照顾",正向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小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负向盈余管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从控股股东与非控股大股东的绩效函数出发,建立股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绩效模型,用以分析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和公司股权制衡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公司股权制衡受到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操纵,表现为控股股东侵占对股权制衡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股权制衡能够提升公司治理绩效,表现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侵占的负向影响。另外,非控股大股东具有与控股股东相互合谋的动机,以实现对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联合侵占。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和各阶段现金流特征,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终极控股股东股权集中和制衡趋势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企业初创期,提高股权制衡度可显著优化绩效表现;在企业成长期,强化股权集中能显著提高收益;在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提高股权制衡度和强化股权集中均无显著效应。通过对比终极控股股东性质与股权集中度、制衡度的交互作用发现,企业的国有性质会降低股权集中度、制衡度对绩效表现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蒋弘 《会计之友》2016,(5):48-53
以我国金融改革为背景,通过建立大股东利益攫取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股权融资下大股东力量对比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定向增发、公开增发和配股这三种股权融资方式中,控股股东会优先选择定向增发为并购融资。而并购融资前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以及并购项目的融资金额,会影响控股股东在定向增发融资与债权融资之间所做的选择。在股权融资下,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在并购融资后的提升水平以定向增发为最低,公开增发次之,而配股则最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2~2004年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对不同性质外部大股东的股权制衡效果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质外部大股东的制衡作用效果有明显差别,国有股和境内法人股性质的外部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价值有负面影响,没能真正发挥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和制衡作用;而当外部大股东为社会公众股东时制衡作用的正面效果显著,自然人和机构投资者在股权制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学斌 《财会通讯》2009,(4):26-28,32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本文选择大股东控制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我国A股市场2002—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别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独立董事制衡度三个方面衡量大股东控制程度。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股权制衡度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小;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的制衡与盈余管理之间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5~200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对股权制衡度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度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股权制衡度越高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越强。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本文选择大股东控制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我国A股市场2002-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别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独立董事制衡度三个方面衡量大股东控制程度。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股权制衡度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小;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的制衡与盈余管理之间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夏普利(Shapley)指数构建公司股权制衡指标,运用粗糙集理论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中股权制衡与并购绩效的关系。并购绩效是并购决策的最终体现,公司的并购决策会因为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并购后的公司绩效。因此,在评估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时,应该对公司的股权制衡情况给予重点关注。在分析股权制衡与并购绩效的关系时,综合应用粗糙集法与回归分析法,能够得到一个更加稳健和全面的结论,即股权制衡是影响并购绩效的重要正面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虹 《财会通讯》2014,(3):32-35
本文以2008年至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股权制衡、所有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股独大公司业绩水平相对其他股权分配类型公司较差,存在股权制衡情况的公司业绩相对其他类型公司较好;存在股权制衡情况的公司中,三个股东共享控制权的公司差于存在两个或多个大股东的公司。  相似文献   

17.
高管薪酬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影响了公司的治理效率.将股权制衡因素引入到高管薪酬研究之中,发现股权制衡程度高低将影响高管薪酬,而企业业绩与高管薪酬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这与传统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矛盾,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中,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公司业绩起着关键作用。本文聚焦于中国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层面,系统分析了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并以2010-2012年间相关数据为样本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引导上市公司实现公司绩效的提升。研究证实,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正U型关系,这也符合"壕沟防御效应"与"利益协同效应"假说;而公司绩效与股权制衡度间呈正相关,说明饮料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引入适度股权制衡能进一步促进公司绩效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7—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的1422个观察值作为研究样本,考察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控制权以及两权偏离程度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股权制衡度对于两权特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对于民营上市公司而言,现金流权、控制权与公司价值负相关;随着两权偏离程度的增加,公司价值下降;股权制衡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对两权特征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可以弱化两权特征对于公司价值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实证检验了股权制衡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职消费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对高级管理人员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越为明显;上市公司股权越为制衡,高级管理人员的在职消费越高。同时发现股权制衡度高的上市公司,其在职消费的激励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