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物质享受为轴心的现代社会里,人的生命正陷入重重误区,遭遇新的异化.高校应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其克服种种诱惑和不良引导,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屡见不鲜的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实,加强死亡观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加强死亡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朱墨 《魅力中国》2010,(3X):212-213
卢西恩.弗洛伊德的许多作品中反映了"恐惧"的因素。这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恐惧和种族命运的恐惧上。个体生命的恐惧是受到了20世纪叔本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思潮;而种族命运的恐惧则源于卢西恩的犹太身世。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卢西恩对于"恐惧"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论法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死亡的思考,不仅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而且是现代西方哲学各派,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法国文学对死亡的探索是希望能够超越死亡,以实现生命的不朽,使人们漂泊无依的灵魂得到安置,使其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4.
王博医 《理论观察》2014,(11):10-12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对生命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源于对死亡的原始恐惧,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迫使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类反观自身的哲学观照。为了解释生命的意义,人们或诉诸超验的形而上实体,或否定生命存在的价值,或将生命的本体价值和感官的内在体验诠释为生命的全部意涵,但都无法完全消解人们对生命的未知和对死亡的恐惧。马克思的生命观独辟蹊径,他以现实的视角,在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找到了生命的社会价值,并为生命的行为结果找到了载体,即人类历史,从此个体的生命价值找到了归宿,克服死亡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将个体生命融入人类共同体,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事业中将生命的社会价值凝结在永恒的历史中。  相似文献   

5.
爱伦·坡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他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技巧稳固了哥特式小说的地位。在爱伦·坡充满了死亡、暴力、病态、忧郁以及压抑的哥特世界中,读者可以穿越生死之界,领略到坡给读者带来的不同的爱情之美——恣意哀怨的美、颓败腐朽的美、绝望死亡的美,同时也让读者能够看清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爱伦·坡善于描写细微的心理变化,对主人公濒临死亡时的恐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但他作品中的"死亡"表现的并不都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超越人生的渴望以及忠贞而绝望的爱情——爱伦·坡的"死亡"主题的深刻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6.
刘晨 《理论观察》2011,(6):98-99
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漠视生命的态度与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感慨生命弥足珍贵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内高校生命教育中死亡观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率逐步增高的深层原因之一。通过国内外高校死亡观教育现状对比及原因分析.旨在探索适合中国高校进行死亡观教育的实践方法,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7.
目前,瑞典发明家最新设计一种“死亡手表”,不仅能够预测人的死亡时间,甚至还能倒计时精确至秒。用户填写关于自己病例的问卷调查,之后从总得分减去自己当前的年龄,则是未来死亡的时间。这个时f.-j输入最新设计的“Tikker”中开始倒计时。“Tikker”被称为死亡手表,是由瑞典发明家弗雷迪里克·科尔廷(FredrikColting)设计的,事实上它并非令人感到沮丧和恐惧,科尔廷将它称为“幸福手表”,并表示其设计用于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8.
石庆利 《魅力中国》2013,(16):33-33,34
死亡意识关系着人们全部的生命价值观念。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乐生安命、轻生重死”的传统,儒家倡言“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意识。西方传统的死亡意识以海德歌尔“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的理论为代表,认为“死亡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全部生命过程”,“要在意识中清理出真实的死亡结构的死亡意识”,以此达到人的本真的存在。中西死亡意识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从中西方传统的死亡理论中.都能找到建构现代化人格的死亡意识的资源,在当下现实生存状态中,有效消解人类与生俱来的死亡焦虑。  相似文献   

9.
韩冬梅 《理论观察》2014,(10):124-125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以轻松顺畅的笔触书写了贯穿整部小说的死亡主题,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丝毫感觉不到死亡所带来的压抑与阴沉,反而透过表面上的死亡现象看到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那种对新生的渴望,对自由与梦想的无限追求。死亡是最高的哲学问题也是最高的美学问题。从死亡美学的角度分析文本中的诸多死亡意象,以美学的视角来审视死亡带给我们的悲剧之美、超越之美、极致之美、梦幻之美,是对《秀拉》的全新解读。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大, 导致自杀率增高产生了死亡体验. 通过死亡体验, 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 更加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 死亡体验作为旅游的一个产品, 客户群以青年为主, 快节奏生活让人压力倍增和对死亡的畏惧. 市场开发需要进行广泛宣传、 开发市场、 与企业合作等.  相似文献   

11.
李怀英 《黑河学刊》2015,(3):143-144
在国际报道中,全球儿童均会出现非正常死亡情况,但唯独中国儿童非正常死亡则是以"毒品"为关键词所致来进行描述。在转型中国社会,可以看出公众面对食品安全已是一个"戴着脸谱的无差别恐怖活动"剩下的恐惧。食品安全风险在公众的担忧中伴随着公众警惕态度的提高而无限扩大以至于到了儿童身上。  相似文献   

12.
彭彦录 《理论观察》2005,4(3):62-63
在毕淑敏一些小说中充满着白色意象,这些意象代表着她对生命和死亡的热切关注和独特理解,使得她的作品渗透出浓重的生命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3.
茅珠芳 《黑河学刊》2011,(9):129-131
近年来中小学生轻生自杀、杀人伤人现象日益增多,在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应成为我们的明智选择。死亡教育不仅能提升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珍爱生命,还能激发学校德育活力,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转变观念,明确死亡教育指导思想;研发教材,科学规划死亡教育课程;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控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直面死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对死亡以及死亡本身的思考,不仅是对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更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积极关照。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人生哲学,对于死亡,他是乐观豁达、自然无谓的。比之晚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就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他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死亡的思考,提出了"向死而在"。对庄子和海德格尔二者的死亡观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殊途同归之根源,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阐发他的死亡意识的,人的道德及其提高是他的终极关怀的基本内涵。所以孔子的死亡意识始终以“仁德”为中心,带有鲜明的道德特征。孔子的死亡意识的实质是为了“生”,是为了人生更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人生道德价值的实现是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死亡超越的最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死亡赔偿金是不法行为致人死亡时特有的财产损害赔偿。中国当前立法实践存在“差额赔偿”和“定型化赔偿”两种赔偿标准。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冲突。生命本身是无价的,对于死亡者来说是无法赔偿的,赔偿只能赔偿他人因此所造成的财产及精神利益损失。完善死亡赔偿金制度的立法建议必须及时反映实质正义,特别是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文章对现行体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改善建议,并在最后提出了对正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死亡赔偿金不是对死者生命价值的赔偿,不是“命价”,而是不法致人死亡时特有的财产性损害赔偿。对死亡赔偿金究竟采用单一标准抑或两个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应权衡利弊,以作出应对。  相似文献   

19.
正伊丽莎白·库佰勒·罗斯是一个颠覆了世界对死亡和濒临死亡看法的女人,她著的《生命之论》(—生与死的回忆录)为人们生动地展示和清晰地界定了临终前的几大特征,但全书的核心要义远远超出了人的生与死之概念,展示了人类最伟大的行为特征—无私的爱。多数人都恐惧死亡,然而在伊丽莎白看来,"肉身中的生命在人的存在中只占很短的一段时间"。这个从瑞士乡村走出来,毕生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冒险之旅,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以她坚韧的追求和实验,强调了生命的价值,诠释了"死亡也可以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如果你每天都活得明明白白,那你就没有  相似文献   

20.
我们是在保卫黄河还是在折腾黄河?我们是在抢救黄河,还是在严刑拷打黄河?我们弄得黄河死不了又活不成,我们弄得黄河在剧烈的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我们到底是善良的大夫.还是凶恶的狱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