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在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传统经济之后,“新经济”自然而然地脱颖而出了。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年,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是电话、汽车和运输技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年,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级数则是因特网、高级电脑和无线通讯。一百年间的发展变化,也许是当年的人们,甚至是20年前的人们的,都未曾预料到。这个发展变化及其越来越强劲的趋势,正是“新经济”的奇迹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墨西哥制造”正在重拾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增长强势,如果墨政府能成功推进本国经济结构改革,未来十年,墨西哥经济规模将超过巴西,成为引领地区增长的“美洲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80年代,东亚在“雁行模式”下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亚洲经济奇迹”。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崛起的同时,日本却经历了经济的长期萧条,从而导致了东亚“雁行模式”的终结。在新的世纪东亚经济发展中。日本和中国将以其资金和市场潜力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东亚经济“双引擎模式”。  相似文献   

4.
赵冬云 《经济论坛》2004,(20):136-13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平行发展两大潮流。在这两大潮流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而中日两国由于自身的实力地位,加上同是亚洲的大国,这使双方合作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就日对华贸易对两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以便对我国乃至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1年的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可能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在2001年,经过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持续快速增长之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度下跌,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由2000年的4.4%降至1%左右,即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一些经济学家则预期2001年的美国将出现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处在第三次长增长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历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强劲复苏;欧元启动有利于欧洲经济加快发展。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现状和趋势看,自9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经济增长期有可能持续到2020年前后,这将是第三次世界经济长增长期。在此期间,不仅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仍将是不平衡的,而且还会发生波动甚至经济衰退。但是,各国深化改革和加强合作,能够避免发生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和70年代后期那样的“滞胀”困境。第三次长增长期18世纪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0.5%,19世纪为1.0%,20世纪约2.7%。但是,300年来,世界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1)在1978—2002年的长周期样本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2)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资本—劳动比和TFP的提高,进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影响逐步消失;(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时变特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当下激烈学术论辩的话题.一些学者强调私有企业的创业精神;另一些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公共经济部门.本文认为,第一个十年中国的改革是由企业家创业引领,20世纪80年代的转型是由底层“自下而上”推动的,自90年代以来的变化则是由国家“自上而下”主导的.通过对公司制企业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这些收入的来源是公共经济部门与国家之间的特权关系,因此,国有企业实际上获取的是租金,而不是利润.“重庆模式”用部分的这种租金来提供社会福利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可持续的福利制度应该建立在征自市场收入和利润的税收之上,而不是依赖国有企业的租金.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贡献是国际收入不平等程度从1978年到2000年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动力,在20世纪80和90年代的部分年份中国因素的贡献率超过100%。通过控制人口因素的方法分析揭示,中国经济增长是中国因素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是次要原因,但却是重要原因。20世纪80和90年代人口增长对中国因素变化的贡献率在31.8%和43.5%之间波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6.5%和68.2%之间波动。所以,虽然中国因素推动国际收入不平等下降的主要源泉是经济增长,但人口增长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经济增长高峰之后,目前进入第三个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我们原本以为,持续了20年的GDP近10%的年增长时期已经过去,但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和中国逐步壮大的消费市场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GDP较高增长周期。在这一轮经济增长的背后,各类深层次矛盾也进一步发展,尤其以“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最为突出,表现为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经济的全球化是21世纪最具时代特征的两大世界性潮流,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的悄然崛起与90年代的骤然加速,已经使得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工业国,还是发展中地区的国家,在考虑新世纪的社会与经济问题时,都不能回避全球化这一出纪性的课题。本文仅限定经济全球化的范围,作一十分浅显的评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元柱 《发展研究》2003,(12):16-17
一、福建与澳、新经济合作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与澳、新双方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6年福建省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额为16251万美元,到2000年已发展到29175万美元,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2.4%,大大高于全省同期年均6.4%增长速度,充分说明了福建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经济推行经济自由化的十年。在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名义下,拉丁美洲各国开展了以经济自由化为目的的各项政策改革:贸易自由化政策、资本流动自由化政策、国营企业民营化政策、放宽经济管制措施、区域经济联合措施等,其  相似文献   

14.
一、大经贸战略的来源及其含义的与时俱进 “大经贸战略”是原外经贸部吴仪部长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经贸战略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提出的。她纵观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全局现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发展在区域和行业问很不平衡,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尚处于较低的层次。根据国内经济贸易体制转换过程中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针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和随之而来的以区内贸易取代区外贸易的趋势,提出了我国对外经贸必须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大经贸战略”。这些年来,“大经贸战略”的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廖绍尧 《经济师》1991,(3):12-13
<正> 在末来的21世纪,亚洲地区将在世界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钱其琛外长说,中国重视并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笔者就有关亚洲经济的未来地位及亚太经济合作问题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一、亚洲经济在90年代及21世纪的地位问题亚洲经济在80年代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区。在80年代行将结束的时候,亚洲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为全世界所瞩目.日本在亚洲的经济崛起,成为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强大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董利群 《经济论坛》2003,(12):30-3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重要趋势: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这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利用后发优势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使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对世界经济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自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优势与劣势,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一、知识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知识经济从理论上讲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说,真正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人类已迈入了“新经济”时代。正如西方经济学家所言,体验经济已成为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日益强调平等互利原则,相互竞争的同时注重协调与合作,多元化、宽容、妥协与合作,成为各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基本共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还使更多国家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使得推动民主化进程的民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基本内容,民主的制度化与权力运作的法制化,相应地也得到各国普遍认同,在实践当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近10%的增长率。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媒炭在一级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平均75%下降到2001年的67%。与此相反,石油所占的比率则从17.1%提高到30.1%。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关于在东亚地区开展金融合作的呼吁之声日渐高涨。理论界就这个问题积极展开了探讨,政府之间也在不断利用各种磋商和交流的平台,推动着整个地区合作的开展。一、东亚贸易与投资关系分析(一)东亚的贸易格局。按照大东亚统计框架(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中国澳门、日本、韩国、东盟10国),无论是采用出口、还是进口数据,本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占世界贸易的比重都是逐步上升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遇到各种挑战,其贸易规模仍一直保持在世界贸易总量的20%以上。2002年大东亚地区总出口达16202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的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