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农业出现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成为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括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本文勾勒出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简图。保障农业规模化...  相似文献   

2.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对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农业劳动力的成功转移以职业转型为基础。本文从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分析入手,以湘潭市为例,通过开展立地式调研,对市区、城郊和乡镇三类地区承接劳动力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湘潭市经济、制度等宏观环境和农业劳动力个体特征等微观条件结合起来,总结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丰城市积极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就业达5.7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9789人,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5.
印度在转型时期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结构没有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相均衡,农业人口的比重也未随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而降低.劳动力转移并没有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平衡,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程度很低,城市化进程缓慢,构成了印度转型期劳动力转移的特殊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0%左右,表明该国家基本上完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而人地矛盾是我国农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可避免我国农业生产的低效率,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方式——分工——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分析线索,利用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2232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和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分工调节下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并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发现,整合确权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正向激励。因此,发挥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既要考虑确权进度,也要关注确权方式,注重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以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8.
记者: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江西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如何?张勇: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到2005年底,全省总人口4311万人,城乡劳动力资源总数3100多万人,每年有近7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如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将就业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任务,实现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年轻力壮的农业劳动力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城镇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的增加等等,又为吸纳和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的调研数据,分析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不和谐化的表现,结果发现,经济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催生"妇老农业",农业后继者不足;社会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转移劳动力难以融入输入地和转移劳动力家庭和谐度低;环境效应不和谐化主要表现为,输入地"大城市病"的出现和输出地化肥、农药污染严重。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重视农业、农民贡献,培养农业后继者;加快体制改革,消除转移效应和谐化的制度障碍;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促进转移家庭和谐;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一致”抑或“冲突”,是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中国主产区11个省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稳定增产存在一致性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产生显著影响.保持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通过要素替代或要素对流,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保持耕地面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将有利于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我国经济中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分别就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进行述评,藉此提出进一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武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作用及暴露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矛盾,如何将农村有限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如何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实现武川县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许方良 《中国就业》2010,(12):17-19
常德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总人口6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1万人,农村劳动力278万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00万人左右。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其就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切实维护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的利益,该市积极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15.
关于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透视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探索,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外企业》2003,(2):40-44
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扬州市的实践表明: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推力,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是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是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动力,科技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推动力,政府力求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力。扬州市的实践还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影响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农村、农民的事,而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一个县、一个市小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需要国家的宏观制度环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各地劳动部门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长期落后的农业大国,在其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不可能像中小国家那样通过短短二三十年就将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知识密集型工业的今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更加显得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大约为5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3.3亿人.而根据现有资源情况,农业内部仅能容纳1.4亿人,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达1.9亿人,加上农村每年新净增劳动力,到2020年总共有2亿多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任务之艰巨,让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是什么因素在在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力在历史时段,转移是必须的,在转移的动力因素中,主要有内部排斥力和外部吸引力两个方向;同时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也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摩擦因素。  相似文献   

20.
赵惊 《活力》2009,(3):20-20
五大连池市是一个以旅游、矿泉、特色绿色农业为主的县级市,辖11个乡镇.现有农村人口14.6万人,农村劳动力6.8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全面实施农业“三分战略强市,劳务输出富民”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力度。在有组织规模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