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马兰察布市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步伐,提出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实践证明,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是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面对自治区产业调整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金融业如何跟进服务,在产业对接、融资结算、信贷引导和金融环境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配套,是推进产业承接、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彭万力 《中国外资》2008,(11):244-245
产业转移就是产业从高产业梯度地区转移到低产业梯度地区,产业转移也是促进中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是统筹区域经济协统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现阶段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中部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国产业梯度由东部向西部的转移过程中,如何把握机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地区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就成为实现中部地区(安徽、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六省)崛起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地  相似文献   

4.
自习总书记提出年平均增长速度放缓、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结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紧张四个新常态特点以来,随着国家东部及西部大开发的先后实施,我国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西部地区发展和开放条件已基本具备且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东西部产业融合能力不断加强。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急需进行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比重,着力发展服务业,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最佳时机。本文就东西部产业转移这一问题根据新常态特点探讨改革和面临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测度的各省份农村产业融合指数和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技术创新和创业活跃度视角检验了数字经济助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效应和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创业活跃度,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南方地区的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水平地区的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资源要素的跨国界、跨区域流动和重新配置,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升级与开放经济的共同结果。据农业银行部分股权董事带队的课题组于2010年底在江苏省淮安、泰州、盐城地区的调研,农行苏北地区分支行以满足转移企业金融需求为突破口,在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全力服务产业转移项目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转移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即产业结构转移是否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缩小及其影响程度如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缩小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09,(2):24-25
新《目录》的实施,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产业、劳动力等优势,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外生力量。但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着产业转移成本过高、转移企业科技含量低、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和“污染转移”等问题。本课题在对喀喇沁旗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为对外开放和促进贸易政策的空间载体,通过其外向型经济活动,或抑制或加剧地区产业空心化,且在某种情境下存在地区异质性。笔者基于200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基于规模和效率变化维度的产业规模空心化和产业效率空心化两个指标度量的地区产业空心化状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保税区促进了地区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而出口加工区则抑制了地区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保税区通过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促进地区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效率降低,也通过降低贸易竞争力促进产业效率的提升;出口加工区通过提高外资进入门槛抑制地区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效率提升;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受制于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本研究通过揭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作用机制,加深了人们对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推动地方经济嵌入全球分工体系的认识,丰富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经济效应相关领域研究的文献,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任务。近年来,酒泉市坚持把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坚持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为宗旨,  相似文献   

12.
李杨 《中国外资》2014,(5):225-22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不仅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高端服务业,在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论是产业转型方面.还是产业发展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深圳地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深圳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促进深圳地区高端服务业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综合信息     
《安徽农村金融》2006,(1):87-87
[分析研究-综合]中部地区的经济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具有优势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严重。二、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三、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增长模式尚未转变。  相似文献   

1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近10年来,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经济金融发展还比较落后,与东部的差距还在拉大。本文立足西部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现状,从西部经济和金融产业发展本身分析了制约西部金融服务水平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西部经济金融互动双赢、和谐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产业集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机制模型,并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动态考察了产业集聚、制度以及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变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从最初的不均衡状态向鞍点稳定均衡点的运动轨迹以及集聚因素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优规模,集聚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适度的范围内,提高产业集聚规模不仅能缩短地区收入差距收敛的时间,而且能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产业集聚已成为产业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产业地区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促进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分析了产业集聚的主要优势,产业集聚面临的主要风险及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对策,研究成果能够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汪炜  周宇 《浙江金融》2008,(2):16-17
产业集群是民营经济成长过程中一种特定的产业组织形式,通常是指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区域集聚的现象。从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美国的加州硅谷到我国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专业镇,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宏观经济周期变化往往伴随着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资源型地区金融体系不同于其他地区,在资源产品价格冲击下,其金融体系资产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本文以煤炭资源丰富的D省为例,首先对资源型经济地区在资源价格变动冲击下的波动机制进行了阐述,刻画了宏观经济周期变化与资源价格波动叠加下的资源型地区经济运行特点;然后对资源型地区资源产业的路径依赖和产业锁定进行了描述;其次对资源型地区金融体系中银行资产质量随资源产品价格波动而相应波动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煤炭资源型经济特点和地区银行业信贷特征,本文提出了加强资源产品价格预警和监测、促进资源产业转型升级、银行业围绕资源经济特点提供良好金融服务以及有效降低经济周期波动下银行业信用风险损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胥倩 《金卡工程》2009,13(5):237-237
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质量全力增长的有效途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转移引资环境和承接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经济差距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我们以人均生产总值为衡量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方法对1998-2009年间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度量,并对其进行产业分解、结构分解和地区分解,得出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整体差距起主要作用,县域经济差距的变迁主要在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的不均衡分布,而不是产业间的相对比例结构。地市间差异和地市内差异共同推动了县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后这种趋势有所改变:从产业分解上,由内部差距和产业比重差距同步扩大为表征的第三产业,成为加剧县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从地区分解上,地市间差异对县域差异的贡献度不断上升。为此,应坚持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实施产业协调、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三项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