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3—1957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经历了多次调整,总的趋势是扩大地方财权。这一时期,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集中财力推进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并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都占很大的比重,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一五"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总体来看是成功的,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财政体制改革对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从财政体制改革的视角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财政体制变革为背景,分析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随之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提出合理而完善的财政体制是形成和谐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根本途径。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以来是中国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而财政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获取  相似文献   

3.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实质在于有关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财政税收制度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财政税收制度变迁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作用的反应和直接结果。唐"两税制"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对中央地方博弈下的财政税收制度变迁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4.
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近代海关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由于列强控制下的中国近代海关的介入,在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础上,围绕财政分割和财源争夺,中央政府、地方当局和近代海关三者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阐述了这一关系形成和演化的曲折历程,剖析了这一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由此展示了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若干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大跃进”看经济体制变动的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是以探索中国自己的经济建设道路发端的,结果却造成了建国以来最大的经济波动和损失。本文从“大跃进”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调整以及干部激励机制的改变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体制变革的失误与“大跃进”灾难的相关关系,说明经济体制变革是一柄双刃剑,既要有正确的方向,也要有适当的时机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迁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不同入手,提出了一个基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的中国经济转型理论框架,试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各地区市场化进程不一致的现象,以及试点、增量、渐进等改革特征加以解释。基于该理论框架,本文通过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讨论了地区经济结构和财政分权形式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机制及渠道,指出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将取决于财政分权下该地区生产资源的分布状况、地区产出的期望值及其波动性、地方财政边际收益以及财政留成率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课题。进入70和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非工业化国家都在纷纷研究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调整和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世界范围内行政革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以及财政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不断演进变化的一种持续状态,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人民诉求是息息相关的.既要体现中央统筹的集中性,又要有地方承担具体实施的灵活性,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匹配的财政关系.然而在复杂的客观实际发展中,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以及财政关系还存在模糊、欠规范、矛盾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发展中动态调整中央与地方在事权以及财政关系的相关责任;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划分不是对立,而是有效地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历史表明,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工业化时期正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向工业现代化迈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加快。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进程曲折,因此城市化水平还很低,突出地反映在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大量的"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关系 1994年,中央对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作了重大调整。调整之后的基本框架是,在收入方面,税收分解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在支出方面,中央财政向省级财政提供转移支付。但这一调整并不彻底,许多在此之前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通过一对一谈判形成的关系仍保留下来了。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完善财政体系,推进财政改革,引领央地财政关系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研究央地财政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然后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制度之间的冲突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央地财政分配制度改革方向,希望可以为缓解地方与中央政府矛盾,优化彼此关系给出合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地方国际化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程对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外交转型与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运用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理论,从地方政治经济与全球政治经济的互动出发,通过研究地方国际化的表现及其结果,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方因素。作者分析了影响中国地方国际化的国际制度、国内政策和央地制度因素,认为地方国际化降低了中国与国际体系交易的成本,加强了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合作关系。作者同时指出,由于特殊的财政制度,使得中国地方之间的经济保护与地方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成为值得关注的两种并行现象,尤其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在外交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1957年以后,随着批判“反冒进”的升级和急于求成思想的发展,中央错误地利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积极平衡理论取代了八大前后探索出的综合平衡理论,希望由此寻找到一条比苏联更好的道路以更快地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这种转轨使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了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剧烈起伏和波动。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每次改革都调动和激发了地方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有利益上的博弈,但总体趋势上呈现出宏观和谐的态势.本文从历史视角出发,分析各个时期我国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并揭示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立合理的央地经济关系体制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财税关系格局严峻或将爆发严重危机。中央与地方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关系是财政税收关系,其格局应当按照促进经济发展、明确各自事务、一级税源一级政权、减少转移支付体制成本、提高及保持税收效率等原则进行设计。从目前的体制和状况来看,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中,中央集中过多,地方财税收入不稳定。许多市县级政府财政实际已经破产,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成本高昂及漏损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予以调整和解决,将会积累和爆发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财政承包制阶段还是分税制阶段,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的主轴都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改革。通过将中国分权体制的变革历程与中央、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相对变化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财政承包制在边际上增加了地方政府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模拟出了类似于市场竞争机制的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机制。但是,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划分等财政问题上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这就造成了"两个比重"的下降。而分税制则确立了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税收分成方案,改变了承包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一对一讨价还价的局面,从而充当了在新的制度环境下重塑中央与地方分权关系与利益分享格局的关键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调整信贷结构是农行商业化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结构失衡,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缓解资金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一、调整信贷结构的难点(一)对调整的认识不一致,步调难以统一。地方各级政府、企业、银行,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对调整的态度和认识不一致。从地方各级政府来看,他们与本地经济工作休戚相关,不愿进行大的调整。其具体表现:一是从1980年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地方政府只能靠创办工业,而主要是加工业来增加收入,害怕调整影响本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佐 《山东经济》2008,24(4):5-11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的归属随着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变化频繁调整,没有形成完整的地方税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解决经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过于集中的问题,逐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分配关系,并从1994年起将上述分配关系初步纳入分税制的轨道,建立了由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构成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比较完整的地方税制度由此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1994年起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史上一次重大制度创新。经过九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平稳、成效明显,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逐步规范。尤其是2002年中央成功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政府间财政关系日趋完善。但是在分税制改革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间财政支出职责划分不够明晰,收入分享还不尽科学合理,转移支付结构不够优化等。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涉及到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深化改革,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研究解决。笔者拟结合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从制度与发展策略的角度,分析"大跃进"危机的触发机制,解释"大跃进"前期中国经济呈现的一系列典型事实。依据历史资料,本文在政治集权和计划经济背景下,构建了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研究发现:(1)由于农业"浮夸风"和工业化急功近利的影响,中央决策者采用了过高的工农业投资路径、农业资源转移路径和农民消费路径;(2)过高消费路径与农村余粮间的不匹配触发了饥荒;(3)赶超战略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农业产出和生产率未如预期增加。数值模拟表明,模型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大跃进"前期的典型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