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太地区液化天然气市场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0年以来,亚太地区天然气储量处于徘徊局面,而天然气产量显著增长;2004年亚太地区剩余探明天然气储量为108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6.36%;天然气产量为351.2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1.3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优质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印度和中国大陆已成为亚太地区LNG市场的新兴力量,过去以日本和韩国为主导的亚太LNG消费市场格局将出现新的变化。2005年世界LNG的生产能力(包括运输和接收终端)为115亿吨,其中亚太地区为7500万吨。预计2012年和2020年。世界LNG的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2.35亿吨和5.15亿吨,其中亚太地区分别为1.3亿吨和1.65亿吨。近年来,亚太地区的LNG贸易已经开始从以往单一的长期合同形式向更加灵活,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的合同形式发展,预计未来美国西海岸地区对LNG的进口需求有相当部分要由亚太地匡的LNG项目来满足,同时中东地区传统供应商的新增能力将转向欧洲市场。  相似文献   

2.
LNG合同价格随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现货价格跌至合同价格以下.亚洲LNG需求放缓,欧洲、中东需求大幅上升.全球LNG液化能力快速提升,2015年达到3.05亿吨/年.全球LNG贸易正在向买方倾斜,LNG贸易灵活度大幅提高.由于LNG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普遍降低,未来项目投资将放缓,2020年,全球LNG液化能力为4.32亿吨/年,落后于计划32%.未来几年全球LNG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将持续,预计2015-2020年东北亚LNG现货价格将在4~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低位运行.美国LNG出口数量大、价格低、出口方式灵活,将改变全球LNG贸易格局.LNG贸易余量将流向欧洲,俄罗斯管道气与美国LNG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全球LNG市场将在2020-2025年实现再平衡,价格进入上升周期并迅速反弹.全球LNG市场疲软为中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天然气供应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LNG现货贸易:全球的发展与我国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0年以来,在长期合同贸易基础上,国际液化天然气(LNG)市场贸易形式日趋灵活多样,短期和现货贸易比重大幅增加.2000年全球LNG短期和现货贸易量不足500万吨,2006年达到约2600万吨,占LNG贸易总量的16.5%.欧洲、美国发展LNG短期和现货贸易的驱动力与亚洲有所不同.利用欧洲和美国天然气市场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交易是欧美发展LNG短期和现货贸易的主要驱动力,而亚洲LNG短期和现货的发展与该地区LNG供应不足密切相关.2007年我国开展了LNG现货贸易尝试.作为构筑我国天然气供需安全和应急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和长期LNG合同资源供应的有益补充,我国进口LNG现货十分必要,但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LNG中、长期合同供应仍将是我国进口LNG的主体和基础,进口LNG现货只能作为调剂和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4.
2015年全球LNG贸易供应量为2.50亿吨,较2014年的2.46亿吨略有增长.从大西洋流向亚太地区的LNG数量大幅降低,欧洲地区重新成为全球LNG贸易的热点.澳大利亚引领世界LNG供给增长;“新兴需求”弥补了东北亚LNG进口量的降低.LNG贸易市场参与者“整合”与“分化”并存;亚洲LNG市场价格大幅下跌.2015年全球10个LNG接收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接收能力高达2920万吨/年;LNG船运市场呈现供大于求态势.未来数年内,全球LNG市场供给将持续增长,需求继续低迷,小型LNG项目前景良好,LNG价格将回归合理价位, “亚洲溢价”空间将减小或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5.
全球LNG市场供需发展新特点及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郜峰  钱铮  赵喆 《国际石油经济》2013,21(6):26-31,110,111
2012年全球LNG贸易量是2.36亿吨,较2011年下降1.9%,这是自1980年以来LNG贸易量首次下降。基于对全球LNG市场供需现状的详细分析,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全球LNG市场发展的新特点,具体包括:1)中东仍是世界LNG重要供给地,但出口战略东移;2)北美LNG发展势头迅猛,亚洲国家成为重要的潜在买方;3)东非海域天然气重大发现推高该地区LNG发展预期;4)LNG再出口贸易增长迅速。最后,对中国石油企业拓展海外LNG业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3年,全球LNG供应增长处于多年以来的低谷,需求增量仍集中在亚洲市场;LNG贸易在全球天然气贸易中的比例小幅下降,长期协iKLNG价格变化不大,但现货LNG价格宽幅震荡,并在2014年上半年持续下跌。未来全球LNG供应增加,因需求增长乏力,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供过于求,中长期供需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建议我国在获取海外LNG资源时密切关注全球天然气资源储产量增长动态,明确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资源采购策略,构建畅通的国际LNG贸易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国内天然气市场交易中心,形成东北亚地区基准价格体系,大力培育和开发国内天然气市场。  相似文献   

7.
<正>全球新建LNG项目数创新高,LNG船运能力不断提高,亚洲和拉美成为推动国际LNG需求的主力,俄美不断签订LNG出口大合同,资源不足、项目审批和建设缓慢是制约世界LNG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绿色低碳潮流导致天然气需求的上升,近年来全球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发展加快,LNG市场贸易加快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建LNG项目数创2005年后新高浮式LNG项目发展迅猛。马来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全球LNG贸易快速增长,价格整体呈现上升走势。2019年全球LNG项目加速投产将使主要市场LNG价格承压,出现不同幅度下降,全球天然气市场整体呈现供应宽松态势。2018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速创7年来新高,LNG贸易高速增长拉动全球天然气贸易快速发展,LNG贸易量占比持续增加,灵活性不断提升。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市场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扬,东北亚涨幅最大,但受多重因素影响东北亚出现冬季LNG需求相对疲弱,价格上涨低于预期。预计短期内三大市场价格将回落,市场供需相对宽松。  相似文献   

9.
伊朗宣布,将在今后10年内投资LNG项目500亿美元。伊朗计划到2012年出口LNG达800万吨。据伊朗石油部预测,今后20-25年内全球天然气需求可能增长2%~3%,中国和印度将是伊朗出口天然气的主要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世界第一次液化天然气(LNG)商业运输,始于1964年阿尔及利亚的LNG船运至英国,但真正快速增长乃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1993年世界LNG贸易量6150万吨,2003年增至1.25亿吨,平均年增长率7.4%。近几年,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寻求替代能源、实现能源需求多元化的要求日趋迫切,各国对LNG的需求增长尤为迅猛。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天然气占全球能源总供应量的21.2%,较1973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4-8日,第25届世界天然气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会议以“天然气: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全球能源增长点”为主题,交流总结了2009-2012年以来天然气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认为天然气逐步成为一次能源结构中不可替代的清洁能源;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将改变世界天然气供需格局,成为推动天然气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20年LNG需求将增加一倍多,北美LNG出口将影响世界贸易格局;全球天然气价格将以区域性价格体系为主,近期难以形成统一气价;天然气消费需求的增长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储气库的需求;俄罗斯推行天然气出口新策略,纳布科管道项目遏阻;人力资源竞争激烈,人才是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的天然气发展势头迅猛,市场空间广阔,将为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对液化天然气(LNG)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LNG接收站和天然气液化工厂项目迅速铺开。2013年进口LNG1802.8万吨,同比增长22.7%。截至2014年2月,中国沿海各地已投产LNG接收站项目共10个,在建和扩建项目10余个,预计2020年前我国LNG进口量将达到6000万吨/年。国内至今尚无采用自主技术的大型天然气液化工厂,但中小型天然气液化工厂数量快速增加,总液化产能大幅提高,技术发展迅速。未来,掌握更多国际资源是我国发展天然气能源战略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加快发展LNG自主技术、提高装备国产化率,提高LNG议价话语权以促进我国LNG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LNG的出现使天然气市场更加广阔。2000年以来,随着LNG贸易的发展,LNG在国际天然气贸易中的份额不断增加,并对管道天然气形成竞争态势。同时,LNG现货和短期贸易以其灵活的定价机制和准确反映天然气市场供求变化的特点,在LNG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大,逐步对LNG长期合同价格和管道天然气价格产生很大的压力。从成本来看,当距离超过3520千米,LNG贸易比管道天然气贸易更为有利;从稳定供应的角度看,管道天然气的风险要小于LNG。为促进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增强天然气长期稳定供应能力,中国应加快形成天然气的竞争性市场,完善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同时在进口天然气资源时应平衡好LNG与管道天然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LNG(液化天然气)是当前最安全、适合长距离运输并可直接利用的清洁能源,其经济性和环保性的优势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LNG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成为世界油气工业新的热点。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对LNG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2011年中国LNG生产能力289万吨/年,消费量高达1394.5万吨,预计2015年有望超过2500万吨,而生产能力将不足1100万吨/年。国内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大量LNG将继续依赖进口。继续加快大型LNG接收项目以及液化装置的建设,强化自主开发能力,不断培育和扩大用户市场将是我国LNG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欧洲迅速提出了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长期战略,同时制定了相应措施。2022年,欧洲自俄罗斯进口管道气数量大幅下降,转而由进口LNG弥补,加重了国际LNG供需紧平衡的态势。在全球LNG供应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欧洲只能利用高价吸引原本流向亚洲的LNG转向欧洲,二者竞争导致全球天然气价格上涨,同时形成国际LNG贸易的全新格局。欧亚同时争夺的货物会成为全球LNG价格的锚定物。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市场仍将保持“高价格、高波动”态势。为了保证中国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加快国内天然气增产速度,加快进口天然气管道和储气库建设,加快推进LNG期货上市以及天然气产业数智化转型,增强中国天然气产业整体实力以应对未来市场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俄罗斯北溪管道断供的冲击下,全球LNG市场和贸易格局呈现新特点:LNG贸易流向重构,长期合同签订量创新高,LNG船运市场快速扩张。全球三大天然气市场价格由高位持续回落,欧亚价差反转,亚洲重回溢价市场。未来,欧洲市场长期天然气需求下降,LNG进口需求及接收能力快速增长;美国天然气产量增长促进价格维持低位,对全球LNG市场影响力增强;亚洲新兴市场需求将重回增长趋势;全球LNG市场供需的紧平衡状态有望缓解。为保障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建议建立多元化的天然气资源池,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强化国际贸易能力提升调节保供能力;建立完善中国天然气市场化交易和价格体系,增加对国际天然气价格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全球贸易增长最快的一次能源,被认为在未来的能源市场发展中最具潜力。在国际油价几度冲高探顶的2004年,LNG的发展也高潮迭起。  相似文献   

18.
正壳牌近期发布的《LNG前景报告2019》显示,2018年全球LNG交易增量为2700万吨,中国LNG净进口增量为1600万吨,占到全球增量的59.26%,位居世界第一。中国2018年进口LNG5378万吨,比上年增长41.2%,成为推动全球LNG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天然气进口量为1254亿立方米,增速31.7%,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世界天然气及LNG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俄罗斯油气工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分别为4.944&吨和2.48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2%和2.1%;原油一次加工量为2.36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成品油出口量同比增长4.5%,至12058万吨;原油和成品油出口外汇收入分别为935亿美元和46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8.4%和40.3%。2009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5836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2.1%;出口天然气168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4.2%;天然气出口外汇收入为394亿美元,同比下降40.7%。2009年俄罗斯的油气外输管道建设项目进展较快,万科油田、萨哈林2号项目LNG生产线以及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投产。为应对危机,俄罗斯下调矿产资源开采税和出口关税;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进口合作,以确保其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地位;批准《2030年前能源战略》,拟提高向亚太市场的油气出口比例。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工业仍然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2008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774.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消费量为77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3%。天然气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城市燃气占消费总量的33.2%。西气东输二线(西段)超大型天然气管线建设拉开序幕,国家骨干管道增输工程全面实施;大连、江苏LNG接收站开工建设,新的进口LNG资源不断落实。受全球经济危机以及管道输送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09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850亿-870亿立方米,总体上仍处于供不应求局面。建议国家加强天然气定价机制的研究,针对2010年的大规模天然气进口,理顺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适时调整天然气利用政策,重视天然气发电在拓展天然气市场中的作用;抓住目前LNG价格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快LNG国际贸易谈判步伐;在建设骨干管网的同时,加快支线和联络线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