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前,欧洲再生能源委员会(EREC)和绿色和平组织声称,到2090年全球将不再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通过建立3600亿美元的再生能源产业,进而能够节约18万亿美元的化石燃料成本。  相似文献   

2.
严重工业污染的发生及防治的历史(一) 一、回顾历史的意义 日本大气污染对策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间,目本进入了空前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随着化石燃料.特别是石油的大量利用,日本开始出现了大气污染问题,并且曾一度甚至达到了“危机”状态。日本大气污染对策体系的雏形就是在这一应对危机时期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所有工业国家中,瑞典可能是在化石燃料的“断奶”方面走得最远的国家。今天,这个国家只有30%的能源靠石油支持,与1970年的77%相比,下降了许多。(相形之下,美国85%的能源依赖化石燃料。)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降低了世界石油需求。油价从147美元/桶的高位曾垂直下落到40美元/桶以下,替代能源的开发似乎也不像高油价时那么迫切。然而,石油等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总是越用越少,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气候变化也不容忽视,加之不少国家国内石油供应不能满足需求,保障石油安全刻不容缓,因而替代能源的发展仍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5.
世界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的短缺,天然气和基他原料价格的上扬,以及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已迫使人们转向可再生资源,关注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日益苛刻的环保法规推动车用燃料质量的发展,人们在积极控寻清洁汽、柴油燃料生产新工艺的同时,也在努力开发和利用矿物替代燃料,其中经济性好、对大气污染小的生物燃料备受青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国际能源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石油顶峰论”和“化石能源枯竭论”已经销声匿迹。全球能源结构在不断发展之中,每个时代都有处于支配地位的能源,开始有木柴.然后是煤炭,再往后是石油。煤炭时代(1865~1913年)经历了49年,石油时代(1913~2014年)经历了100年。当石油时代才经历二十几年的时候,“石油枯竭论”曾盛极一时,人们就嚷嚷要用新能源来替代石油等化石能源。进入21世纪后,这种声音逐步被其他声音所替代。  相似文献   

7.
核电的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避免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核电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它可避免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比人类的任何其它活动所引起的还严重。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变暖、酸雨、空气污染和大规模的采煤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及石油的外泄。 1.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燃烧一吨煤要产生3.7吨二氧  相似文献   

8.
奥巴马的能源政策和中东政策取向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巴马在其竞选纲领中提出“新能源计划”,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未来美国政府将加大投资,优先发展新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特别是进口石油的依赖;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环保目标。中东地区一向是美国的战略利益所在,奥巴马不会改变维护美国利益的中东外交政策基调,相对于布什的“单边主义”奥巴马将更多地采用外交手段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撤军、反恐和推进伊朗核谈判是其首要任务。金融危机的蔓延、美对伊拉克控制力的下降、美“撤军”后国际局势的变化、美推行新能源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使企业开展海外经营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因此,中国的石油企业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审慎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危中求机,机中思危”,在开展海外经营过程中壮大自身实力,稳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峰 《中国石化》2009,(9):48-48
数百年来,煤和石油一直在燃料王国里唱主角,试想,煤和石油的“祖宗”既然都是远古时代的植物,那么能不能种植能源作物,像收割庄稼一样来“收获”石油呢?这将是21世纪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化学周刊》报道,世界油气价格不断走高正成为化学公司发展替代燃料进入燃料市场的理由,如空气液体公司、空气产品公司、巴斯夫、BP、卡基尔、陶氏化学、杜邦、埃克森美孚、Johnson Matthey、Novozymes以及德国Süd-Chemie公司都积极调整自己的替代燃料发展战略,寻找各自的市场发展机会。替代燃料包括生物燃料(主要是乙醇和生物柴油)、氢气和生物质以及煤炭原料的合成燃料。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对化石燃料的不断开采和使用,传统石油类燃料将日益枯竭。并且,长期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了一系列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为了摆脱对它的…  相似文献   

11.
政策要闻     
《国际石油经济》2012,(11):92-94
(2012年10月)俄原油出口关税从10月1日起每吨提高25美元俄联邦政府决定,从2012年10月1日起,俄罗斯原油的出口关税每吨提高25.1美元,达到每吨418.9美元。东西伯利亚、里海油田等出口优惠关税为每吨210.1美元。日本对石油等开征"环境税"日本政府从10月1日起,对石油、天然气等化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视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时曾挥毫题词:“开发核聚变能源,造福子孙后代”,明确指明了开发核聚变能源的深远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大。目前世界消耗的绝大部分 (约78%)能源是化石燃料 (煤、天然气和石油)。姑且不论其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人类长远的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就是这些燃料的开采及  相似文献   

13.
BP预测,2012-2035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5%,到2035年全球消费量将增长41%,其中95%将来自快速发展的非经合组织国家.世界一次能源生产增长的主力也是非经合组织国家,到2035年将贡献全球72%的能源产量。所有类型的燃料消费均有所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可再生能源(年均6.4%)、在化石燃料中,石油(年均0.8%)增长最慢,煤炭(年均1.1%)增速略高于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年均1.9%),是唯一超过能源总体增速的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全球能源强度正在快速改善,但碳强度下降速度较慢一随着限制排放的政策日趋严格,排放增长速度将放慢,但仍远高于国际能源署全球减排路线提出的“450情景”,欧佩克在本十年期间将减产,闲置产能到2018年将超过60()万桶/日。电力行业将在能源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有燃料都在该行业中相互竞争,成为影响全球燃料结构的最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为响应本国政府的号召增加本土油气产量,西方大型石油公司努力平衡公司发展与保障本土能源安全的关系。西方大型石油公司坚定低碳转型的决心,走更加务实的转型道路,坚定发展新能源业务。2022年以来,能源行业发展面临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世界各国重新重视能源安全,并将提升本国化石燃料供应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的重要任务,积极呼吁本国石油公司加大投资、提高产量。在这一新的发展环境下,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对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及时调整,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日本9.0级地震导致的核危机破坏了核电工业的声誉,全球经济将无限期地依赖化石燃料,其高价将在未来几年使通胀持续居高不下,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削减消费,是未来发展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深圳举行的“环境政策与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绿色中国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表示,环保部正在联合其他综合经济部门制定环境税收的相关政策,并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开征环境税的工作,包括制定具体的环境税实施方案,环境税开征已经箭在弦上。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在这次深刻的能源变革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石油,可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命运。随着储能、无线充电等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即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辉煌了百余年的石油行业,可能因此而走向黄昏,石油作为燃料的黄金时代可能面临终结。全球范围内,目前用在交通领域的石油占石油消耗  相似文献   

18.
电价确实是一件值得关心的事,是电力的大事、是电力改革的大事、是国之大事。我们应当认识到,电价改革不仅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同样也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必经阶段”。其实,要减排二氧化碳最有效的手段是取消对化石能源的补贴和低价。目前国际社会就对中国高额补贴化石燃料以及施行低价的政策频频施压。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在世界能源资源储量和生产方面均有巨大影响力。在全球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三大化石燃料生产领域,俄罗斯均在前五名之列,拥有世界最大的已探明天然气资源和第7大已探明石油资源,是世界第6大石油出口国。  相似文献   

20.
美国、日本经济的复苏,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世界经济转入了繁荣周期。尽管出现石油价格暴涨、中国抑制过热、美国提高利率等经济调整迹象,但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相当高的增长水平。从原材料产业设备投资、供需周期的情况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仍将维持繁荣状态。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相隔20年后再次出现受资源、能源制约的态势,世界产业被迫进入结构调整阶段。高油价虽然促进了能源多样化的技术开发但是,考虑到新兴消费国巨大的潜在石油需求,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主导的经济还将继续,石油价格很可能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