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雪瑞 《消费导刊》2014,(1):165-165
国际法的本质就是基于国家实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的规章制度。正确认识国际法的本质有利于我们认清国际法存在的内在机制。但是由于国际法的复杂性,学者还未对国际法的本质进行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2.
高麒 《商》2013,(22):218-218
国际法所涉及的对象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的主权国家间的关系处理等一些国际性的内容。国家的主体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国家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国家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因此探究新时代下国际法的影响力有很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松峰 《消费导刊》2014,(4):247-247
国家的本质是认识国家的前提,是解决政治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根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观必须从认识关于国家的各种起源说开始,从而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批判的认识探讨我国应如何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观。  相似文献   

4.
《商》2015,(11)
"法律全球化"一直是学者们未能达成统一意见的概念,本文从国家利益与人权角度分析国际法与国内法二者在国内的适用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法律全球化的概念、分析法律全球化是一种各国法律及国际法在保持多元性的基础上趋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生存与发展,环境与贸易,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然而对于二者的权衡各国都有不同的考量。将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入手,以国际法的视野探析其法律性质,剖析其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的根源和非法性本质,然后从国内法的完善来应对这场新的贸易之战。  相似文献   

6.
常潇潇 《商》2014,(28):61-6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个国际法主体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和复杂。国家和国际组织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关系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又该如何更好的合作成为摆在学者和法学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面对全球化,国家与国际组织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加强合作更好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WTO从组织形式上讲是一个加强多边贸易的国际组织,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国际经贸法律体系。介绍WTO资料很多,但从法律角度介绍WTO的却不多。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广泛的国际经贸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WTO的游戏规则。本文拟从国际法的角度审视WTO,介绍WTO的法律体系的内容,帮助人们了解这套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8.
郑云霞 《商》2013,(15):204-204
关于国际私法性质的问题,在法学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其中以国际法学派、国际法学派和二元论学派更为受法学研究者的支持。本文将通过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和法律渊源等方面来论证国际法学说的合理性,以便我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国际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俊民  张莉 《财经论丛》2016,(12):65-74
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本质及其认识论的论述,本文首先建立国家审计本质及其认识演进的理论框架,其次系统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审计本质及相应理论认识的演进历程,研究认为:国家审计不同历史时期的目的和技术手段及相互关系决定了审计本质,相应的理论研究目的和科研技术手段又决定了人们对国家审计本质的理论认识与观点建构。  相似文献   

10.
王一江 《商界》2006,(1):56-60
国家制度的本质两难是,国家需要足够强大,才能发行其应有的职能,但它又不能过分强大,以至于可以不受约束地侵犯公民的财产和权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盛茜 《商业研究》2004,(17):84-87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根据“条约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我国将承担WTO条约下的国际义务。对WTO每一个成员来说争端解决机制既是一种保护其权益的手段,又是督促其履行应尽的条约义务,或为尽到义务时承担国家责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环境危机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国际性,因为这种污染具有流动性.跨界环境损害就是环境污染全球化的典型表现.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其在跨界损害事故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有义务避免事故的发生,损害事故发生后更有责任尽量减少损害和进行赔偿.在跨界损害事故中,由国家承担国际法上的责任是解决跨界损害的一项重要手段.国际环境法的条约实践也在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13.
易琪 《商场现代化》2006,(29):255-256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后果的国家责任产生后,对传统国家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有了相当大的扩展,已不能等同于国际不当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跨界环境损害造成的损害所引起的国家责任也被囊括在内,使得这种责任理论在环境法这个特殊的领域得到发展,本文旨在从国际法上对跨界环境损害引起的责任进行深入论述,从而明确各国在保护环境中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国际法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国际法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重国内法、轻国际法,国际法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国际法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为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要,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国际法教学,具体包括科学设置法学课程,提高国际法教学课时;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更新国际法的教学内容;创新国际法案例教学,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纯粹法学的一元论、国际法主体的扩充及其进化的理论辨析。通过纯粹法学的研究视角,从国际法的渊源、国际社会结构、国际法的主客体以及国际法进化的表征等方面透视国际法的进化现象.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对比论证:国际法正在向国内法方向发展,当前的软法现象是其进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大关,位居世界首位。目前对于外汇储备的很多看法并未触及本质,甚至还存在不少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外汇储备的本质以及外汇储备的管理体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刘津 《商》2014,(37):81-81
冷战结束以来,“人道主义干涉”一词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而其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冲击也日益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重点。而作为近现代国际法基石的国家主权原则一旦被否认,国际法就将被从根本上改变,甚至会使国际社会变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18.
《商》2015,(21)
个人在国际法上是否具有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法上的热点问题,而各国的国际法学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学说,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完全肯定说;部分肯定说和否定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认为部分肯定说即认为个人属于国际法上的主体,但不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这一学说是符合目前的国际法发展趋势的。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个人在国际法上发挥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结合当今国际法的相关学说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结论:个人目前是国际法上的部分主体,并在将来会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法上的完全主体。  相似文献   

19.
按"习惯规则"解释--WTO司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解决急端谅解》(DSU)在标题作“总则”的第3条第2款规定:解决急端机关要“用按国际公法对解释的习惯规则来阐明WTO各盖协议中的已有规定”。国际法的习惯规则,又称“国际习惯”,是指在调整国际关系实践中形成的为世界名国公认(其中包括默认)的,有约束力的一般国际法规则,最初这种习惯国际法大都是不成文的,后来陆续被编篡成用文字表术,如1964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9年维人《外关关系公约》,1958年《领海公约》等,相对而言,它与国际条约只约束其缔约国不同,习惯国际法具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国际社会的每个国家都有遵守它的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20.
肖向毅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0):239-239
国际法渊源是国际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然而在现实中的使用却极其混乱因而有必要对法的渊源的含义进行考察,以重新界定国际法渊源的内涵和外延,区分国际法渊源与国际法表现形式这对经常被混淆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