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悖论"和有效行权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独立董事制度尚不完善,限制了独立董事作用的有效发挥,尤其是认为独立董事的报酬激励与“独立性”互相矛盾的所谓“独立性悖论”.更是使独立董事制度前景堪忧。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分析了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内涵.认为“独立性悖论”不是不可克服的,独立董事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作为企业法人利益的维护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协调人,分享企业剩余并不一定会丧失“独立性”。最后,从独立董事这一角色本身的特性出发,提出了改善现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谢永珍 《董事会》2011,(9):78-79
剖析问题董事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系统措施强化对问题董事的治理,是确保董事有效履职,规避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关键问题董事是指不能有效履行义务的董事,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不能有效履行职务的现象普遍存在,其行为对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造成了严重侵害。  相似文献   

3.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与公司治理的平衡原理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企业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追求的利益要求之间不仅会有差异,而且很可能会有冲突。本文剖析了企业中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特性,进而将公司治理的本质理解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并阐明公司治理安排的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动态地满足多维度的平衡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各个相关者都向企业投入了一定专用性资源,各相关者应按投入资源的比例共享企业的收益,并共同享有企业的治理权。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企业治理权配置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恰当分配企业的治理权,进而确保企业建立合适的社会责任体系来对各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向各相关者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的代价占整个企业收益分配的比例,应与各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源的价值比例基本一致。只有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分享了合适的企业治理权,才能确保企业对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针对独立董事的两项主要任务——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和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探讨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和手段,以减少代理成本,使独立董事更好地履行诚信和勤勉义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独立董事受大股东的控制,没有主动监督大股东及其代理人的动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落实中小股东的监督权。实行股权分类表决制度,取消大股东对独立董事有关事项的表决权,将该表决权完全交给中小股东,可以保证独立董事脱离大股东的控制,回归到中小股东的利益立场。文章最后还构建了一个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后的新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生态产业链失稳、失灵现象,本文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研究思路.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产业链治理的背景;从内部整合性和外部调适性两个雏度,分析了影响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风险因素;分析了政府、企业、第三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主要利益相关者治理失灵困境;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型,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功能和治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海外油气管道建设与运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识别,认为其具有构成碎片特质、利益诉求冲突或相悖、沟通协调困难的特征.按照对海外油气管道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分类,将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表现归结为核心利益冲突、战略利益冲突和外围利益冲突三类.为应对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建议分类识别,做好利益相关者分析;组建混合项目管理团队,平衡利益相关者诉求;统一协调,减少利益相关者总成本.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行性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与实践经验3个方面的分析,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指导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应采取以市场价值理念为基本思想的契约理论。  相似文献   

10.
郭洪业 《董事会》2014,(6):42-47
正客观地说,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并不容易。这些各自领域的精英从原来的圈子里走出来,借助更大的资本市场平台,为亿万投资者的权益,为推动上市公司乃至社会与国家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专业智慧。而履职中的法律、声誉等风险潜流,却时常困扰着他们自2001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已经实施13年了,引入这一制度主要是为让独董在董事会中发挥监督和科学决策作用,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取得  相似文献   

11.
独立董事起源于美国。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美国实行的是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即公司内部不设独立的监事会,只有董事会,董事会既是决策机构,又是监督机构。而董事会中的董事又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并不是股东,而是经理人,这就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现象,致使美国曾出现了很多对公司董事会及经理人不信任的法律诉讼案件。为了重新树立投资者的信心,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977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一项新条例,即纽约交易所要求美国的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这些独立董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企业利益关系多元化,利益相关者问题已成为企业治理安排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通过紫金矿业案例分析,探索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分析表明,不同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其利益要求以及要求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核心股东更为关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管理者和员工注重薪酬水平;但他们关注企业经济利益、长期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利益取向一致。进一步的因子分析表明,管理者的利益要求可划归九类。不同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要求实现程度存在差异,核心股东、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是充分实现型核心利益相关者,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是尚未实现型核心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13.
张冉 《山东纺织经济》2011,(8):30-31,83
随着理财及相关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公司理财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模式不断发展演进。作为现代理论界最新观点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共同治理模式,尽管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困难。本文在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共同治理模式与IT治理与网络化做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IT治理与网络化对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这一公司治理模式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会计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政策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它既是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公司治理的对象。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本文探讨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下会计政策选择权利的归属,并指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可以保证其归属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外部董事制度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中一项重要的制度。独立的外部董事,可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协调内部董事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特别在防止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外部董事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外部董事制度还具有提高股东财富,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等作用。外部董事制度应解决好薪酬、独立性、比例等问题,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必要引入外部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6.
进一步明确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主体,是国有独资公司规范运作的前提,也是国有独资公司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用评分法对国有独资公司中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从而界定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主体,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生存、价值增值和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伟 《董事会》2014,(12):78-80
正资本运作能力的本质是一种治理能力,即面对多个利益相关者处理好权力制衡、利益分配和关系协调的能力。这种治理能力恰恰是民营企业演进到产业资本阶段所缺失的,直接导致了与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在治理层面进行博弈时遇到"三重门"问题。正资本运作能力的本质是一种治理能力,即面对多个利益相关者处理好权力制衡、利益分配和关系协调的能力。这种冶理能力恰恰是民营企业演进到产业资本阶段所缺失的,直接导致了与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在冶理层面进行博弃时遇到"三重门"问题"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这"三重门"是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主导的垄断行业遇到的一系列障碍和瓶颈的形象提法。其实,"三重门"问题的症结在于民营企业从企业集群形态向产业资本形态演进过程中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滞后性。那么对久  相似文献   

18.
独立董事制度,曾被作为"救济"中小股东利益、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剂灵丹妙药引入中国境内资本市场。但我国内地正式实行该制度十年以来,良好的初衷并未完全实现。中小股东利益遭受大股东或管理层滥权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权利来源、履职的  相似文献   

19.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由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力机构对公司财务权力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从制度层面上构建集团公司的财务运作,规定集团内各财务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权利、利益;旨在通过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对企业财务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形成一种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公司治理是要通过构造合理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打造有效的治理机制,最大限度抑制代理成本,解决董事、监事、经理的选择与激励,实现公司的科学化决策,并使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都得到公正对待,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普遍建立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较为科学、规范、完整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然而公司治理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将导致公司治理的无效,并最终损害公司利益,需要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