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3.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增长格局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是推动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三大政策因素。近期内中国区域增长格局仍将延续目前的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远期看这种态势将会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同,沿海和内陆地区在全国GDP的比重趋于稳定,不排除在更长的时段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回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戴磊 《企业导报》2011,(21):108-110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重要标志,这一转移过程不但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而且能够有效拉动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内在驱动力及发展历程,随后从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及经济增长潜力三个方面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区域经济差距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域经济差距,尤其是对于大国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我国在历史上即为一个区域经济差距比较大的国家.解放后,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国家将投资重点放在了中西部地区,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东中西部均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扩大了.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广西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但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广东省是毗邻广西的发达省份,部分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全国市场占有率居于前列。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广西与广东的优势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广西实际需求,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的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东部地区各省市,成为"新常态"下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西部地区拥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潜力很大,近几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福利差距已经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程中,在其内在的增收机制作用下,即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引致需求增长、居民就业增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促进财政增长、居民社保增收,中西部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职工工资增长,在总体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居民就业的较大增加、收入的较快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区域收入效应。在"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促进所需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由东部向中西部顺利转移,而后促进区域收入效应的影响因子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合理、有序的引导作用,并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同时坚决避免将损害区域环境福利的产业引入本地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必行。经济在区域之间梯度型变迁,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其重要的作用。借此机会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当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可能。我国各地区和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因此当前的产业转移不像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规律性。从东、中部产业转移和承接现状分析看中西部承接具有内步性、长期性,应作为中西部发展的次要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下的农村金融差异 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差异明显 2004年我国东部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为9.1%,低于10%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为17.1%,西部地区的比例高达19.5%.由此看来,农业在中西部地区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西部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有待加强.2004年东部地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1%;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主要还是由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其比重分别为64.5%和68.05%.由此可见,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在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决定了东中西部显著的经济差异必然导致农村金融在地域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如何促进中原经济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省内研究的热点。同时,伴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有利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是中原经济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的一个重要契机。因此,研究河南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的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相对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还处于欠发达阶段。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关注度非常高,仅次于对于收入的关注。本文拟就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特点,研究运用何种运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004年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东部,但最终落脚点在西部."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良好,东北地区振兴初见成效。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下,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有效组合,可以形成区域接力增长态势,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来接力东部地区的发展。未来支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化多层次格局为:经济支撑带—"新战略区域"和"潜在新战略区域"—城市新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棋局的实现将更多地依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这两种区域政策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经济界》1997,(3)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是当前一个令人们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此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严峻性在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建国前,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以.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占国土面积85.8%的中西部地区,仅占全国工业的9%。建国后的30年里,政府注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努力改变工业集中布局在沿海地区的缺陷,有计划地推动生产力布局大规模西移,这种区域均衡发展政策,保证了我国…  相似文献   

16.
张国庆 《物流时代》2008,(12):21-22
谁的物流功能服务强大,谁就可能成为区域经济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当前,我国沿海地区部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西部地区更应该抓住机遇。  相似文献   

17.
《经济界》2001,(5)
“十五”期间,我国将以提高水平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要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对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干线沿线和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为主,控制小城镇数量,引导过近过密的相邻镇区合并;对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边缘地区,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与适度外延扩张式发展相结合,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监督与引导,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部分经济落后区域,以山地、丘陵…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就虚"的问题突出,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存在全国性问题,而且存在区域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较低的市场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实体产业盈利空间收窄、实体中小企业融资难、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区域分割造成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优化中国实体经济空间格局,要多渠道降低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有重点地推动中西部地区新的战略性区域工业化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实体经济运行监测,从而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区域互助机制主要是以中央或省级政府指导协调下开展的对口帮扶工作,基本上是按照行政指令,建立区域之间的互助帮扶,形成互助结对关系,包括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央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结成对口帮扶关系,支援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团,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严寒和内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