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规模差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利用我国地级市数据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率越高,服务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总体上还不显著,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 城市规划的误区1.城市规模上贪大。城市规模即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规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就全国城市整体而言,其主要倾向是城市规模上贪大,城市建设上求快。一是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张;二是郊区迅速城市化。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无序发展现象比比皆是,城市规划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的发展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城市已经没有"硬界限"了。有些大城市  相似文献   

3.
杨扬  余壮雄  冯柏睿 《南方经济》2022,41(11):109-127
文章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基于个体选择的微观机制,考察了出生地规模对个体收入的时间效应、空间异化效应、代际传递效应和迁移效应;从出生地规模这一独特的视角,解释了收入差距持久性的成因。研究发现:出生地作为个体的初始禀赋对个体未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出生地规模越大,个体的未来收入越高;这一效应伴随个体在出生地的成长时长增强,并依据不同城市的特征产生空间异化效应。另外,出生地规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未来收入,也对个体的迁移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个体的迁移选择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规模分化。具体而言,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迁移概率越大,且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越趋向迁移到比出生地规模更大的城市;而迁移个体的迁移次数越多,出生地规模的收入效应越强。基于上述出生地规模对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迁移效应,家庭效用最大化的个体将趋于迁往规模更大的城市,这将引起城市规模分化加剧。文章证实了初始禀赋对个体收入影响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并为城市规模和个体收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避免聚集阴影,强化规模借用,是现代都市圈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借用与被借用城市之间的相对规模结构,分别对距离和交通可达性建立城市规模借用的表达式,用以反映规模借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面板回归实证检验规模借用存在的假设.结论表明,中国城市系统内普遍存在规模借用,城市之间规模差距越大,规模借用效应越明显,并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规模越小,通过规模借用获得的好处越多;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来自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城市本身规模的扩大.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仅注重城市自身竞争力提升的保守发展思路,要更加注重外部空间环境改善,促进地区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如下问题,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我们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对中国过去10年的城市体系演进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运用省区动态面板数据识别了城市规模分布演进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外部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本文发现,从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看,中国的城市体系仍未达到最优分布状态,但正逐步向其趋近。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体系主要特征为中小城市过多而大城市过少,少数大城市相对规模过大。新的(特)大城市的出现,及各大城市的共同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效率。本文的发现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途径选择提供了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1世纪 ,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速度问题 ,其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是建立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 ,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合理的空间依托。本文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三个基本结构形态 ,剖析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规模的经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浩 《特区经济》2006,211(8):136-137
城市规模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在阐述我国城市发展规模现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城市规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望能给予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凯  赖鎔榕 《浙江经济》2014,(15):59-59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加速扩展,城市空间、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城市的发展反而给城市带来许多问题。改善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发展城市新区成为克服"城市病"的选择之一,而住宿餐饮业对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弘扬文化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近年来,各地依托一批星级旅游饭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名店,住宿餐饮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一、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发展关系分析本文选取20世纪90年代后个别年份的深圳、珠海和东莞3个有代表性的市作比较,原因是这3个市几乎处在同一时间的起跑线上,市区范围基本都包括全市,但规模不同。下文详细分析不同的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关系。1.城市规模与第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口聚集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解决方案。城市物流是从物流的视角、针对城市问题而形成的、面向2030年中国城市发展需要的解决方案。究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这是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城市化的发展应一切从实际出发,按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结合其社会、人口、地理环境的实际,相应确定重点发展什么,积极发展什么,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和健康发展。一、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扎扎实实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世界城市化的实践证明,城市化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  相似文献   

12.
运用Sys-GMM 面板方法来实证研究创业活力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创业活力显著促进了城市工业增长;东部城市创业活力对工业经济的促进效应最高,中部和西部城市次之,东北城市则不显著;创业活力对城市工业经济的促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递增而提高,即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至特大城市依次递增;在总体上,拥有经济开放政策的城市创业活力促进效应更大,但是当城市开放政策超过一定数量后,这种促进效应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据,通过对1995 ~2010年山东省城镇规模结构的行政等级、人口规模、城市首位度及分形结构的分析研究,探讨了研究时段内山东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城市首位度低,首位城市不具有明显性,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城市人口分布比较均衡.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以2004年为界,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先分散后集聚.  相似文献   

14.
陈阳  唐晓华 《南方经济》2019,38(3):71-89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宁波都市经济圈战略构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经济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市空间和经济组织形态。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增多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国内对于城市群、都市经济圈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都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张自然 《中国西部》2023,(4):16-31+2
西部大开发和2008年的4万亿投资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显著,这其中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功不可没。文章基于我国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西部地区城市的规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各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的效应有着不同的变化。通过对199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发现,基础设施指数(infrastruct)的间接效应为负,而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均为正,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较为显著。按1990年以后、2000年以后和2010年以后分时段来看,基础设施指数的三个效应有所不同,且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的正的效应呈递减趋势,而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呈递增趋势,属一种“利他”型的外溢效应。基于此,应继续扩大西部地区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扩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核算基础设施的投向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西部城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控制在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17.
柴国俊  邓国营 《南方经济》2012,(10):162-172
不同规模的城市通常平均工资水平不同,这可能源于能力群分、生活成本差异或者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差异并检验多种理论假说。我们发现,各种假说均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相对于地级城市的工资溢价,但城市集聚经济假说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成本差异,这与发达国家能力群分和集聚效应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区别。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19.
李威  王珺  陈昊 《南方经济》2017,(11):85-102
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不仅存在着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还存在着城市规模分布演进趋势不一致的特点。文章率先关注到这一特点,并从城市初始规模的视角入手,探讨和检验了国际贸易和区域内城市间运输成本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基于1998-2013年中国23个省区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等面板数据,文章发现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大城市发挥其规模经济的优势,获取更强的规模增长动力,从而推动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省区内城市间的运输水平会影响国际贸易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在运输成本较高的省区,贸易开放会促使城市规模集中,而在运输成本较低的省区,贸易开放则会令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在中国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运输成本较高的区域避免大城市的过度集聚,实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投入也大幅度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是否适应当地经济、人口、环境的发展,决定了污水处理厂的综合效益高低。本文用回归分析对西部地区山地城市10家中小规模污水处理厂2008年—2011年的运营状况进行规模经济验证分析,最后得出其存在规模经济效应,说明西部地区山地城市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是适合当地经济状况的,对其他地区污水处理厂规模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