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造林地造林活动是我国人工植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造林地植树造林活动之前,要对造林地进行清理工作和整地工作,完成对造林地的整理后才能进行造林活动。本文还对植树造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其方法包括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分殖造林法等等,在进行植树造林工作时,要从苗木对造林环境的不同需求和造林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合理的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林业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亚林 《经济》2007,(8):113
我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森林年增量世界最高,对二氧化碳吸收贡献很大.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说,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使我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如今,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18亿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年均生长量达到5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3.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气候变暖,最根本的措施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最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途径是在减少工业直接排放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不仅可以改善环境、固碳抵排、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地球与20年前相比有了更多的绿色。其中,中国和印度的贡献最大,仅仅中国在过去17年内的植被量增加就占到了全球的25%。在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中国植树造林对全球的贡献尤为突出。森林面积的减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及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因此,各国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终止森林砍伐,大力植树造林,以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对人类生存产生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持续大范围严重旱情已经波及我国15个省区市,林业受害面积已达1.18亿亩. 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副司长黎云昆介绍,干旱给造林绿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严重影响近年来的新造林,影响今春植树造林进程,影响种苗生产,干旱致使造林成本提升,造林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6.
论近代福建的植树造林——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植树造林是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最重要的一环。人工植树造林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再生产与更新,避免森林资源因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渐趋枯竭,从而在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基础上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经营利用。同时,作为完整的林业生产过程,即从造林、更新到采伐和利用森林获得防护效益以及林产品、林副产品,人工植树造林是其第一个程序,也是其基础。故此,本文拟对近代福建的植树造林作一个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采伐是根据林业经营的目的和要求,对林木进行砍伐的作业,木材生产的基本工序之一,包括林木成熟前的抚育采伐和成熟林、过熟林的主伐。但采伐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取材,更深层的意义是为了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的环境,维护和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和功能,改善森林的组成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更新改造,提高森林生产力,即进行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8.
根据各种地类的样地成数计算出各地类面积,利用样木材面积推算监测总体蓄积,从而推算总体内各类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实现包括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更新造林、消耗量、森林火灾及森林健康等内容的森林资源监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森林作为维护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不仅能够较好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为农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林业发达与否,与国家的富足和民族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造林地的造林绿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造林地造林绿化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造林绿化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抵御沙漠的侵袭,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植树造林工程,目前中国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但土地沙化仍在不断加剧,速度上升到每年3436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沙尘暴频繁发生,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如此反差令人困惑,造林对治沙的作用正在受到质疑。20世纪30年代,美国垦殖南方大草原,造成严重沙化,“黑风暴”(沙尘暴)不停袭来,1935年的那场特大沙尘暴横扫了美国2/3的领土。此后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启动了“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这一工程也被称为罗斯福工程,是“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首)。“黑风…  相似文献   

12.
营造混交林的益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树种组成的人工林具有不同的利用和改善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的功能,对森林生产、防护效能和效益等产生住不同的影响。混交林和纯林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这一差异。多年来,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在营造人工林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大多营造的是人工纯林,很少有营造人工混交林的。现有的人工混交林几乎是多次造林形成的;天然幼树侵入形成的以及林冠下造林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2005,(6):56-57
森林被人们称为“城市之肺”,城市造“肺”就是将森林引进城市。建设城市森林,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营造出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新型生态化城市,是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我国的森林面积在逐年的增加,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长。为了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的深林短缺的局面,从而实现森林面积以及森林蓄积都在增长从而决定林业的生存还有发展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造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就是论述了我们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常用的一些造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流     
《环境经济》2010,(4):70-70
中国已有121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63.3亿株 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121.1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63.3亿株。全国平均每人参加了10次义务植树、植树43株。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让中国成为全球拥有人工林面积最多的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评估,在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的背景下,中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6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1)
经过近30年的时间治理,华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造林面积均已达到并超越了规划要求,但人均造林面积、造林率这两指标因五省市各自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特点不同而缺乏共性。用区位商这一指标探其深层次原因,则发现五省市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为了最终更好地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目标,文章针对华北地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作实际,对涉县植树造林的规划设计、造林技术和抚育管理措施等进行阐述,旨在为今后的造林、营林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95年我陪同时任林业副部部长的徐有芳同志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召开河北省册区县发展林业座谈会时,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造林的辉煌成就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0年春季,沙尘暴多次袭击首都北京和北方地区,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严峻形势,防沙治沙、植树造林问题再一起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反思河北省的治沙造林,使我又想起了塞罕坝-想起塞罕坝,我们河北省的防治治沙、植树造林就大有希望,就受到鼓舞。塞罕坝的经验实值得深入总结、广泛宣传和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9.
“双碳”目标对我国环境污染改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资本储存(GCS)是世界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探索方向。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GCS的空间分布、集聚模式和演化特征,并以雾霾为例实证检验GCS对污染防治的空间影响。结果显示:GCS在全局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伴随着动态演化在局部形成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基于植树造林的GCS可以显著减轻雾霾污染;基于园林绿化的GCS并未发现其对缓解雾霾污染的积极作用;森林火灾等自然排放源和湿度、降雨、日照等不利气象条件一定程度掩盖了地区GCS的空气污染防治效果。因此,除了森林覆盖、人工造林携手共存“绿色资本”以外,还需要构建科学公平的大气污染治理评价体系来降低自然排放源、气象条件等客观因素干扰,以提高各地区各部门环境改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植树造林是森林资源增加的主要原因。造林方法主要有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插条造林、插根造林等。造林整地是促进林木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