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企业中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志扬 《经济管理》2002,(20):22-27
本文对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两门科学因为研究的目的不同,因此对人的本性就有不同的假设。论文比较分析了管理学中不同的假设的异同点,提出了西蒙等人提出“有限理性人”认识是“客观有限理性”、而人由于情感与心理方面的原因而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行为是“主观有限理性”的观点,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在企业中形成这样一种机制:它能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识别和满足企业成员的各种不同需要,使个人的目标能得到实现;又能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在满足个人目标实现的同时,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赵晖 《经济师》2005,(10):154-155
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人性假设大致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发展阶段。每一种人性假设,都带有时代的特征,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然亦有其局限性。我国管理理论应借鉴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观,重视和加强对人性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4.
邓学芬 《经济论坛》2001,(13):30-31
日本企业界认为,市场营销是研究如何在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整个企业活动。菲利普·科特勒教授认为:“市场营销是经由交易的程序,导致满足需求与欲望的人类活动和管理过程。”英国市场学协会指出,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有意识地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安排生产。从这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可以看出 :市场营销已成为以消费者亦即“人”的需求为起点,以如何保证其需求得到真正的、全部的满足为归宿的过程,亚当·斯密在 200年前提出的“消费是生产的唯一目的”和“消费者至上”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的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而他们都属于人的范畴.况且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在高校的管理中如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合理欲望,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高校实行人性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人性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提高高校人性管理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社会科学各领域涉及的人性假设思想,认为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并未穷尽,还处于“人性丛林”之中.考虑到公平偏好是人类的共同偏好以及我国国情,针对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的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存在的缺陷,首次明确提出公平信息披露制度的人性假设应该是“公平人”.最后,笔者就如何完善信息披露指引制度,让制度引导人性,使信息披露相关各方有效地交互公平,成为实质性的“公平人”,发挥公平信息披露制度的应有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西方管理理论人性假设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云 《时代经贸》2007,5(2X):96-97
对人性的认识和探索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条逻辑线索。本文通过对管理中人性假设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演进,梳理了管理理论的发展,以期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认识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知识人”假设与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拥军 《经济师》2004,(2):148-149
激励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知识型员工有别于传统工人 ,传统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都不符合知识型员工的人性特点。知识型员工是“知识人” ,他们具有利己性、公益性和理性。因而 ,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是 ,满足“知识人”的利己性、引导“知识人”的公益性和促进“知识人”的理性  相似文献   

9.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总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最能体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人性的假设是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理论体系赖以建立和展开逻辑分析的基石。自从“经济人”假设提出以来,关于“经济人”争论之波此起彼伏。限于篇幅,在本文中,笔者只讨论亚当·斯密与马克思对于“人性假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社会化中的“人性假设”以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程度是企业化的最深层的价值观念基础。不同的社会化蕴含着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预设着不同的企业化。大陆的企业化建设不应盲目照搬西方企业化的模式和理念,要从东方固有的“人性假设”出发。  相似文献   

11.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有什么样的适合这种人性假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意蕴。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有三个维度:哲学层面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层面上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资本主义经济层面上人是阶级人。从方法论上看,阶级人假设与经济人假设的不同导致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根本观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施文 《时代经贸》2010,(4):131-132
在高校的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而他们都属于人的范畴。况且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在高校的管理中如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合理欲望,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高校实行人性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人性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提高高校人性管理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人性假设”的演进看激励机制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构成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科学技术,二是人力资源。现代企业管理的大量实践证明,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人。管理学者研究的结论是:切实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途径。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伴随着对“人性假  相似文献   

14.
高薪违反按劳分配原则,除"赠予高薪"有其合理性外,其他形式的高薪都应通过责权利一致的算法加以限制。因为人的能力有限欲望无穷,有限能力创造出的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无限的欲望,即高薪源于无穷欲望背离有限能力,以致实行高薪既不能养廉、克服腐败,也不能作为引导人力资源释放的好办法。人性因能力有限欲望无穷呈现或善或恶两面性:人性收敛则为善,人性发散则为恶。基于无限与有限矛盾的发散收敛、善恶是对立统一的。其一,发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收敛是社会稳定的内因,只有发散与收敛有机结合,才能安全生存进而在稳定中求发展谋自由。其二,只有建立适应人性规律的人才培养和开发管理制度,人性之恶便可转换成人性之善,为倍增式释放人性(人力资源)效用建设和谐社会,应遵循生存公有规律发挥善性,遵循发展私有规律转恶为善。  相似文献   

15.
体验:一种经济学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学从对物的研究到对人、人的需求和欲望的研究,与其说是经济学回归人性,不如说是经济学对人类体验的关注和凸显。体验是有益于促发生命感动和经济效用的图景思维活动。凸显体验的经济使其生产、交换、消费等活动的生存与享用价值全面提升。在体验经济中,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呈现为体验与经济的互动,人性在个性化的意义上日趋丰满。体验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体验能提升“经济人”的境界,体验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性提高,体验有益于经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沈佳斌 《经济学家》2002,(2):116-116
有效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解释,是指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相交时的总需求量.正确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以下两点:1.有效需求是需求曲线上一个点所对应的值.这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有效需求首先是"需求",而不仅仅指"购买力"或"欲望".我们知道,需求就是指有购买力支撑的欲望.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众说纷纭,典型的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全面地解释进行各种活动和处在社会网络中的人,鉴于此,两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方法论、人的属性和人的需要等角度来阐述“经济人”与“社会人”只有互相补充,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给人性提供某种完整的描述。“经济人”和“社会人”两种人性假设的有机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耀绩 《技术经济》2003,22(6):13-14
<正> 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其目的在于协调不同时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有效转化和供需均衡,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人生存、健康发展的需要。围绕这一思想产生了许多经济学理论,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马尔萨斯“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伦理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两大生产相互适应发展”理论的奠基等,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公理和震撼世界的里程碑性研究被公认为:一  相似文献   

19.
人的异质性:"经济人"假设的新内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与“有限理性经济人”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的经济假设,在这两个假设中,人是“同质”的。然而“同质”的“经济人”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现实中的人既是异质的又是同质的。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异质性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催生了很多新理论。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基础--谈"文化人"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澍 《经济论坛》2003,(9):43-43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已成为组织管理者的共识,而任何管理,都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对人本质的基本看法,决定了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不同的时代,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不同,人性假设及管理活动的重点也不同。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人是政治的动物”,揭示了人类管理史上的“政治人”时代。两百多年前,英国学者亚当·斯密认识到“人是经济的动物”,于是人类管理便进入“经济人”时代。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经济管理又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