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阳凌冰 《时代经贸》2013,(13):199-200
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调整过程。随着大批民族国家的崛起,有关国家认同的问题,成为目前政治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各民族问如何进行族际政治整合,事关多民族国家建构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已达35万人,大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出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却在汉族聚居地进行大学深造。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民族认同的问题上出现诸多分歧,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意识,协调好自身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差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他者的再现与国家政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可 《开放时代》2008,(6):96-108
多民族国家都存在着如何为本国族群多样性进行定位以及如何表现他们的问题。现代国家在国族叙事中多把境内的少数民族忽略不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认识到中国民族构成的复杂性。其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因此从早期的“民族自决”逐渐改变为“民族区域自治”。从1956年起,中国政府组织由党政干部和学者组成的调查组,分别就已经确认的少数民族展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并由此建立起有关中国民族构成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的生产与建构极大地影响了一般民众对中国少数民族状况的理解,并由此形成了某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有关少数民族之存在的文化呈现。  相似文献   

4.
任剑涛 《开放时代》2013,(6):122-145
在中国从古典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认同。胡适也处在这样的状况中。对于胡适而言,古典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始终是他要表达忠诚和倾慕的对象。但在文化意义上的“祖国”与政治上正在建构之中的现代“中国”之间,胡适的国家认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紊乱。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胡适一直是尊重和自豪的。但对于建构中的现代“中国”这一政治实体,由于没有坐实在他所理想的宪政民主平台上,因此他的认同态度是复杂的:对于20世纪中国建构的两个政党国家而言,胡适均不太认同,但对两者的具体认同态度又有明显差异。而在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建构与认同差别的体认上,胡适确定了自己国家认同的典范形式——宪政民主国家,并期待中国的国家建构能够落定在这样的国家平台上。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选取语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新环境中居住时间为指标,通过Logit模型对美国西班牙裔和亚裔的四个少数民族购买民族蔬菜的行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文化适应”的语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指标均显著影响少数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其中民族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正影响,语言和文化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负影响,而在新环境中居住时间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理解多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满足其购买需求,本文从语言、居住环境、民族认同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常安 《开放时代》2020,(1):111-132,M0006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宗旨所要求的贯彻群众路线、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功促进了中央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直接沟通;通过让各族人民群众翻身当家做主、改善民生福祉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举措,形塑起各族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发自内心的认同;通过民族平等之制度前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制度性组织模式,以及相关具体实践途径,实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在社会主义国家单一制、人民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基础之上,民族区域自治成功地将国家内部的不同民族凝聚成为具备有机整体结构的"中国人民",呈现为一种促进沟通、赢得认同、实现团结、巩固统一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过程。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成功实现清末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国家建设质的飞跃的制度要义,恰在于社会主义这一国家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为了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调动各民族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一贯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如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介绍了包括中国其他14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历史.本书所研究的"民族教育政策"着重是指一个多民族主权国家中央政府对其境内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本文主要浅谈一下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民族教育政策和国外不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以原始宗教信仰为特征的文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使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既保持文化符号的传承,又能够把民族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亓昕 《经济学(季刊)》2012,(6):55-60,54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关系到这个群体城市融入的问题。依据对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探讨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如何建构了农民工群体的归属感问题。对社会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宏观制度结构因素对群体的身份地位的作用和影响,还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制度设置是如何建构成员对群体的依附、归属并建构出群体边界的问题。只有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这个群体才有可能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1.
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丁健  彭华 《经济地理》2002,22(1):101-10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少数民族55个,而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是关系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有地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影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些因素是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感知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集聚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力量在当代已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帮助民众建构想象中的自我与世界,但建构起的世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却产生影响。由于现代性的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逐渐模糊,大众媒体的想象建构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他者"身份,"他者"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缺失了话语权,话语权的缺失又形成了身份认同困境的再生产。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其对生存环境的差异性适应。如今,各民族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是经济上的,而是文化层面上的区别。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与环境的共生让寻求少数民族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映射出一个民族生活的历程,是立国兴邦的根基,它是一种基于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理念之下,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得以显现,在国际文化角逐的氛围中,民族文化认同突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它成为了一个"粘合剂",有效地将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加以凝聚,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尤其需要民族文化认同理论的支撑,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既相辅相成又是相互制约的。以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高排村和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两个苗族村寨的经济现状的比较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欧洲认同危机:欧元信用受到质疑、在救助希腊问题上欧盟成员国的意见分歧、欧洲民众对欧元的信心动摇和欧盟的救助无力等因素弱化了欧洲认同。欧洲货币联盟的结构性缺陷、希腊债务危机中欧盟成员国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民族认同的差异是其主要原因。消除希腊债务危机对欧洲认同负面影响的出路在于缩小欧元区成员国的经济差距、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建立欧元区财政合作机制、增强欧盟层面的领导力,并在此过程中强化欧洲认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认识、语言文字应用、重要节日习俗及日常生活习俗的留存延续及对他族文化态度等方面的调查得出其对本民族及他民族文化认同状况,据此并提出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毛呷呷  张云齐 《经济研究导刊》2012,(22):267-268,298
中国的各类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任,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民族高校学习。对于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做好其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高校健康成长,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长期生活在这个区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住宅建筑文化.由于东北地区特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使这些少数民族的住宅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适应严寒的天气和特殊的环境.同时,住宅建筑格局和装饰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蒙元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提高包括维吾尔族的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西域各族人民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蒙元时期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主要表现在归属中央政权、支持和拥护元朝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他们国家认同具有政治性、自愿性和全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