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产能合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方式,对国际产能合作的研究能够使我国在开展产能合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本文在对国际产能合作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分析了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动力因素,提出了制定目标国家国际产能合作产业需求图、搭建国际产能合作上层构架和制定国际产能合作时间表、制作国际产能合作系统性风险分析报告、出台政策支持建立国际产能合作工业园等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把产能作为闭环供应链决策的制约条件,研究了制造商处在领导地位的闭环供应链决策问题.研究发现当产能充足时,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利润与产能尢关.只是与再制造成本节省、回收难易系数、原材料制造成本等因素有关;当产能不足时,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利润随产能的增加面增加,制造商要增加利润必须扩大产能,最后利用产能的影子价格给出了产能投资的单位成本.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累计的水泥产能数字呈持续增长趋势,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等单一的解决方式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已无关痛痒,或许治得了一时之痛却治不了根本。关于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问题,笔者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及水泥市场现实情况认为,"扼去产能才是解决水泥产能过剩的唯一途径",关于"去产能"的组合措施——关、停、并、转,则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在行动上才能根治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现在国家各相关部门都在发出警告,中国局部过热,存在产能过剩之忧。而这些年来,中国的产能过剩似乎一直在此消彼长。上世纪80年代,是家电行业产能过剩;90年代,是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进入新世纪之后,又出现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产能过剩,现在汽车、钢铁也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还有电力、煤炭也可能存在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能过剩。200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预计2005年的固定投资增长在20%以上。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钢铁、水泥、铁合金等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同时汽车、纺织等行业也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并由产能过剩导致库存增加、价格回落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虽然,中国人均GDP只有1200美元,但英国在人均400美元的时候就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中央把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从以往的经验看,在供给…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钢铁、建材、造船等传统制造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还有一些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趋势。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可谓"中国式"产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科院有报告称中国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存在较突出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而非全面过剩。因此,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应该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引导资源由产能过剩行业向产能不足行业的转移,而针对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施建淮教授表示,中国目前并不存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全面过剩,所谓的“产能过剩”其实是结构性的,是制造业的某些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而教育、医疗、交通、通讯和金融服务等产业产能不是尽量少用行政手段进行一刀切调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10月11…  相似文献   

8.
丁雪峰  谢五洲 《物流技术》2010,29(5):112-114
把产能作为闭环供应链决策的制约条件,研究了制造商处在领导地位的闭环供应链决策问题。研究发现当产能充足时,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利润与产能无关,只是与再制造成本节省、回收难易系数、原材料制造成本等因素有关;当产能不足时,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利润随产能的增加而增加,制造商要增加利润必须扩大产能,最后利用产能的影子价格给出了产能投资的单位成本。  相似文献   

9.
当前,产能过剩已成为政府部门和经济学界公认的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我国有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汽车、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7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等4个行业存在潜在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给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下调压力,而且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特别是产能过剩形成的信贷风险不同于以往个别企业的信贷风险,它是涉及整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大面积信贷风险,对银行业的危害性较为严重。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产能过剩的信贷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产能过剩已成为政府部门和经济学界公认的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我国有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汽车、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7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等4个行业存在潜在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课题组针对来自亚、非、欧、拉美等地区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东道国普遍对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持欢迎态度,且国际产能合作与东道国发展战略对接状况良好。但东道国自身基础设施状况和营商环境较差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制约明显,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在东道国知名度偏低以及政府核准程序复杂等也严重影响了国际产能合作成效。未来应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突出问题制定针对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孟秀惠 《企业经济》2020,(1):144-151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出发,寻找产能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影响机制。首先运用协整法对25类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999年与2010年开始分别有两轮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然后选取2003-2017年行业面板数据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国内金融资源配置对产能过剩存在显著的影响,资金流向、融资方式、货币政策环境等因素均对产能过剩产生较大推动作用。最后,提出消除信贷资金的所有权歧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发展历程的研究,将其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产能过剩凸显期、产能过剩加剧期和产能过剩严重期。在发展历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我国在水泥、玻璃、化工、有色金属和多晶硅等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14.
自"去产能"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钢铁企业作为河北的支柱产业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严重的过剩产能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威胁,所以"去产能"势在必行,作为钢铁产量全国第一的河北省自然就被推到了幕前,但是简单的"去产能"方式如关停钢厂会导致经济变冷、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要理智、合适地"去产能"。  相似文献   

15.
近来,部分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再次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需面对的突出问题。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传统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对于电力供应、资源消耗、大气质量(如PM2.5)、水体污染等造成巨大压力或污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利用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消化、转移、整合、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四大行业企业也十分关注政策  相似文献   

16.
6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提前一年",意味着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与企业落后产能淘  相似文献   

17.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六大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明显。首先是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不仅包括传统的重工业,也包括新兴产业比如光伏等新能源等产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在深入分析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产生原因的过程中会发现,在发生产能过剩的产业(行业)领域,不乏政府的身影,比如当年的铁本事件以及无锡尚德集团的破产.本文通过博弈模型研究政企合谋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影响,并通过研究发现,政企合谋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资产的投资、购置,资本的筹集、融通以及利润的分配等都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现代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则必须要突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当前,煤矿企业普遍面临着去产能的重要任务,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既有来自于产能下降、收入减少、人员安置等方面的压力,但同时也是煤矿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深化结构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机遇。在去产能背景下,煤矿企业如何充分发挥出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则成为企业在去产能新形势下能够稳定经营,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对去产能时期煤矿企业如何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将产能利用率在生产侧与消费侧进行分解,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指数,并考察了技术进步偏向、投资比重等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受生产侧与消费侧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影响,中国工业总体产能过剩现象呈现下降趋势;生产技术偏向于资本,导致生产过程中偏爱资本投入,加速了投资对产能过剩的恶化程度,这在重工业行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纠正生产过程的要素使用偏好,有利于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