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金融以实践领先于理论的方式迅速发展,在为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和住宅商品化提供了强大金融支持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发展区域不平衡、保障性住房金融支持不足、一二线城市房价高企、房地产资产泡沫不同程度存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孔煜  郭艳 《特区经济》2012,(5):268-270
本文利用指标修正方法,测度了2000~2010年贵州省各年度的房地产泡沫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以2008年度为分水岭,贵州省房地产市场从发展状况良好逐渐向泡沫趋势演化,金融支持和需求旺盛是造成泡沫显现的重要原因,稳定房价已成为目前贵州省相关政府部门急需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以前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的研究,文章提出房地产泡沫实际上就是投资需求中缺乏消费需求支持的那一部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是由于非理性预期的存在.当房地产投资需求发生萎缩时泡沫随之破灭。房地产泡沫的分析指标有房价收入比、商品房空置率、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贷款总额增长率。最后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谢萌 《科技和产业》2006,6(9):67-69
近期房价过高已引起各个方面的关心和重视,由此引发了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过热和泡沫的问题的讨论,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初步的讨论。文章从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泡沫问题的概念出发,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国房景气指数”、开发投资指标、商品房空置率指标和房价收入指标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我国房地产不存在房地产泡沫,但要警惕泡沫出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大量高杠杆信贷流入房地产催生泡沫是日本、东南亚和美国经济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也要警惕和防范房地产业高杠杆化产生的资产性泡沫所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文章研究发现,企业高杠杆扩张、投机性需求旺盛、人口迁移集聚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产生金融泡沫的4个原因。文章分析了因房地产企业高杠杆而形成的房地产泡沫风险,并针对防范和解决房地产高杠杆风险从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 《南开经济研究》2003,(2):60-62,79
本文从房地产市场现状出发,针对当前的“泡沫争议”来讨论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可能性,并对所谓的泡沫现象作出理论解释,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由投资热所引发的房地产价格泡沫迹象已经出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交叉化,是形成当前房地产泡沫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因此防范房地产泡沫的膨胀首先要杜绝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10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检验法和功效系数法,以房价收入比与租售比为指标,测算了2010~2016年我国城市房地产泡沫程度的演变,并借助ARCGIS对我国城市房地产泡沫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我国城市房地产泡沫程度逐年加重;在空间格局上,房地产泡沫程度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安全——日本泡沫经济15周年评述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20世纪80-90年代日本以地价泡沫为特征的房地产泡沫对日本金融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害。究其原因在于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安全之间存在相互传递的关系,其中金融自由化等制度变迁为两者的传递提供了环境和土壤,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起着助推作用,预期发挥着动力作用,而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异则最终促成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安全相互传递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张玉忠 《中国经贸》2014,(11):122-123
房地产过热,不同程度形成泡沫。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房地产真实价值的背离。其形成机理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土地稀缺及价格垄断、投资及投机者预期、金融银行系统过度的信贷支持等。这种泡沫会产生多种经济机制:如财富效应机制、产业带动机制、投资投机价格机制、社会利益分配机制。银行信贷对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及破裂有密切的关系。它能给银行带来若干利益和风险。银行在资金支持方面对房地产倾斜多大,使房地产风险系数不断提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泡沫存在着很多争论。本文以2002-2010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为样本,分别考察了房价收入比和住房可支付指数两个指标,发现我国一线城市和东部一些城市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中西部城市房地产市场两个指标状况也不乐观,存在泡沫化趋势。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抑制和化解泡沫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因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化引起的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会影响金融和经济的稳定性。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和"债务-通缩"理论可以有效分析房地产市场融资方式、信贷扩张和投机性需求对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形成以及对金融和经济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对银行贷款依赖性极大,一些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和方式有向投机性融资转变的迹象和趋势,加之消费者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投资者对房地产的投机性需求增加,造成部分城市的房价高企和房地产市场出现局部泡沫,这增加了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谨防房地产市场局部泡沫的膨胀而引起市场风险积聚,以及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泡沫评价方法与预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收益还原法、市场修正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法三种房地产泡沫评价方法。前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而综合指标评价法能够更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对房地产泡沫的影响,且能更准确的预测出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泡沫预警方法,希望能够对房地产泡沫加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  相似文献   

13.
余凯 《北方经济》2012,(21):53-55
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房价飞速上涨,房价收入比、租售比、空置率等反映房地产泡沫的指标远超过国际警戒水平,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我国房价飞涨不仅影响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也影响到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甚至危及经济安全,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主要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对飞涨房价加以遏制,通过宏观调控促使房价理性回归挤出房地产泡沫。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加强对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信贷扩张、房地产价格泡沫与银行危机三者之间关系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比较了东南亚和美国的国际经验,表明信贷扩张积聚的风险使银行脆弱性增加。对我国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膨胀与银行信贷存在较强的共生性。为此,应切实提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水平;发展房地产金融,加强对按揭贷款的管理;通过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多管齐下,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防止房价泡沫。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孔煜 《特区经济》2009,(8):211-212
本文从经济与金融环境、预期、投机以及从众行为等多个视角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在此分析思路上提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一度低迷到迅速膨胀,使房价的泡沫、居民的住房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文章首先定义了房地产泡沫,然后基于房地产投机理论,探究了济南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并通过投机泡沫模型以及房地产泡沫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济南市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现象,甚至有些年份出现泡沫的结论,并在现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对日本经济打击非常严重。中国应该吸取教训,预防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防止银行业在房地产领域的信贷失控,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保持汇率稳定,灵活运用利率等金融杠杠来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世界各国房地产泡沫给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房地产泡沫全球化和普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房地产泡沫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文章首先阐述文房地产泡沫的内涵及其形成的条件;其次对美国、日本和东亚等国发生的房地产泡沫进行考察,并结合我国房地产目前状况从中得出几点启示;再次根据我国现行可得到的数据设计一套我国房地产泡沫监测指数,以此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情况进行判断;最后,为我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宗怡 《亚太经济》2007,(4):100-105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货币政策应对房地产泡沫的教训、比较中日两国针对房地产泡沫决策的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货币政策不作为的宏观经济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中日两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相似背景,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也呈现出与日本资产泡沫形成期类似的特征.考虑到两国银行体系在房地产融资中的相似地位以及同样较高的房地产家庭财富占比,中国在货币政策的应对方面应该紧缩货币以挤压泡沫.  相似文献   

20.
李宗怡 《亚太经济》2007,(4):100-105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货币政策应对房地产泡沫的教训、比较中日两国针对房地产泡沫决策的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货币政策不作为的宏观经济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中日两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相似背景,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也呈现出与日本资产泡沫形成期类似的特征。考虑到两国银行体系在房地产融资中的相似地位以及同样较高的房地产家庭财富占比,中国在货币政策的应对方面应该紧缩货币以挤压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