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1月至9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902亿元,同比增长24.3%,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同比增长2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8个百分点,商品住宅投资仍是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2006年3季度,全国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环比上涨0.4%,涨幅均只比上季度微降0.2个百分点。这说明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并没能阻挡住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历时两年的宏观调控绩效不佳,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转换思路。影响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绩效不佳的问题有两类,第一类为表层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调控指标的不科学,例如对“90平方米、70%”等概念存在歧义,这类问题可通过相关部委重新界定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一、楼市新政对上海商品住房供应的影响 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是近年来最为严厉的一次房地产宏观调控。在“利空”政策的冲击下,房地产开发商在新增商品住房的供应方面,  相似文献   

3.
《东南置业》2010,(5):74-77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这对当时十分火热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厦门楼市迅速反应,在新政实施一个月后.厦门住宅成交量大幅度减少,同比、环比均出现大幅度的下跌。  相似文献   

4.
2004年国家提出了宏观调控,2005年国家出台了“国八条”,也就是房地产新政。房地产新政贯彻效果如何?我就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市场扫描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4.99,比8月份上升0.51点,同比上升1.85点。自今年4月份止跌回升以来,反映全国房地产开发业综合情况的“国房景气指数”已出现连续6个月的上涨。  相似文献   

6.
一、信托融资灵活可行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始终处于宏观调控的风口浪尖。从2003年的“121”号文件,到2004年的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自有资本金由20%提高到35%以上、“8.31”大限、央行加息,进入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接着就有了3月的上调住房贷款利率、4月的国务院稳定房价的八点意见、5月的七部委新政。  相似文献   

7.
从2009年底的“国四条”开始,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2010年4月中旬出台的“国十条”更是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面对地产新政,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通过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形势的变化,在逆市中保持着企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5年,以稳定房价为目标的一系列房地产新政出台。但就在2005年,深圳楼价涨幅却达到近几年来的新高,仅上半年同比上涨了12.05%。楼价是突飞猛涨了,但售楼后续服务却未必同比上涨,随着深圳市楼盘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与小业主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日益增多。其中就有颇多关于“房地产残损值”方面的争议,如开发商售楼广告中户型设计、小区绿化带,建筑小品设置、物业管理公司的选择等与交楼后现实不符,这些因素带来的房地产价值缺失如何界定与衡量,  相似文献   

9.
一、“房贷新政”的出台 从1998年实行住房由实物分配转为货币分配后,我国便拉开了房地产升温的帷幕。特别是近几年房价犹如开闸之水.迅不可挡。为了抑制房价上涨,中央政府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调控政策:2003年3月份央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8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04年3月份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4月底国务院发出通知.  相似文献   

10.
今年年初,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直接导致了4月“新国十条”的出台,随着新政的出台,各地楼市交易量直钱下挫,又进入了迷茫的观望期,现在到底该不该买房,又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孙斌艺 《上海房地》2006,(12):19-21
不少人往往将2005年4月看作这次房地产市场抑制性宏观调控政策的起点,仔细追寻政策的脉胳,可以发现.200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1个百分点.实际上已经拉开了本次房地产市场抑制性调控政策的序幕。不过.房地产市场并未因之而稍显疲软.开发量.成交量以及价格屡创新高.市场呈现一片活跃的气氛。直至2005年4月.基于对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的担心,政府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财政乃至行政政策。若从2004年9月起算,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房地产市场抑制性宏观调控政策似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期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房价都在上涨.那么.该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宏观调控政策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我国开始房地产宏观调控后,有观点认为,是政府的“收紧银根、收紧地根”抑制了住房供给,土地“招拍挂“导致了地价快速上涨.并推动房价持续上涨。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开始止跌、成交量逐步放大,又有观点认为.当初的宏观调控不妥.至少过于严厉。  相似文献   

13.
《东南置业》2005,(91):52-53
7月19日,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统计局联合发布2005年上半年福建省房地产市场运行形势。分析指出:新政对我省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发力,个别地方房价上涨偏快的势头得到抑制,投机炒房得到抑制,投资购房量减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在九个设区市中,除宁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外,其他设区市均保持增长。全省房地产投资增长15.7%,同比下降21.5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2个百分点,新政的第一目标基本达到。其中,福州市房地产投资增长6.2%,与一季度相比回升4.2个百分点;厦门市投资增幅14.3%,比一季度上升4.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一、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成果的初步判断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拉开了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序幕。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三十多项调控政策及措施。在“调结构、稳物价”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5.
一、概念:以“新政”界定时期的涵义何在 2003年6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3]121号)。此文件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对前一年即2002年8月26日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2]217号)在宏观货币政策方面的落实。此后,包括两爪“国八条”等,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金融和土地紧缩政策,实施房地产调控。因此,“121号”文件可以视为房地产“新政”时期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湖南房地产》2005,(2):24-24
2004年四季度,房地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显示,四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8%,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0.0%,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0%。  相似文献   

17.
媒介视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月中旬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房价同比上涨5.9%,达到继去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涨幅,上涨幅度甚至超过去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之前的价格水平,宏观调控背景下的房价畸涨,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什么是房价畸高的深层原因?政府应该如何有效实现房价调控?各路媒体有话说——  相似文献   

18.
《江苏楼市》2005,(6):18-19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全国各地的房价上涨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天津2004年住宅售价的涨幅也接近25%。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相应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是引导房地产需求逐步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9.
周彦 《上海房地》2007,(6):39-40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出台。土地,信贷等房地产行业链条各个环节都一并收紧,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到“国八条”“国六条”出台及九部委“十五条”,再到国税总局五月出台政策开征二手房营业税的调控过程,虽然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因此有所缓解,但房价过高问题却仍显突出,消费者期待的房价回落并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20.
贾生华  聂冲 《浙江房地产》2006,(2):38-39,41
2005年以来,随着全国房价的过快上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空前地关注。为了平抑房价,短短几个月包括“国八条”在内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迅速出台。宏观调控的实施,给2005年杭州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有所回落、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有所缓解、商品住宅销售量及销售价格逐渐回暖、二手房抛售现象有所改观、住宅土地供应明显变缓以及投机性购房得到有效抑制等诸多突出特点,这些都是在以前被称为“杭州现象”的杭州房地产市场所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