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最近,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郑新立在全国城市郊区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曾培炎副总理在贵州召开中西部地区主管计划的副省长会议上,提出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打开一个突破口。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背景和内容韩国的新村运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韩国政府主导的出口型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人均生产总值从60年代末的83美元猛增到70年代初期的400多美元。但城乡之间的差距迅速扩大,农民年均收入从1962年相当于城市人口的71%下降到1970年的61%,全国…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出现严重失衡,“三农”问题异常突出。为此,韩国政府大刀阔斧地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通过“新村运动”,韩国仅用3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从此步入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建设成就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相形之下,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当时韩国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别无二致。因此,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历程、主要内容以及经验教训等无疑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自2005年10月以来,有关部门和媒体曾着重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诸多经验。诚然,自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韩国“新村运动”的确对改变其农村面貌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据我们考证,日本两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远远早于韩国。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在认真研究借鉴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就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框架设计而言,日本优于韩国,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使其新农村建设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国家。综观日韩两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及农村现状,日本的经验可能更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韩国的“新村运动”被许多人视为农村现代化的成功样板,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国英教授就此撰向人们介绍了一个真实的韩国“新村运动”。  相似文献   

5.
韩国的新村运动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模式。但因两国在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建设目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两国新农村建设的不同国情,全面吸取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 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70年,韩国开始了“新村运动”,把发展农水产业、实现工业的均衡发展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7.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关于韩国新村运动的文章频频见诸报刊,干部赴韩考察也成了“时尚”。这股“韩国新村风”的形成,与新闻界、学界对“新村运动”的过度褒扬和介绍不全面,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韩国新村运动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归纳,然后剖析新村运动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和分析,阐述了新村运动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韩国新村运动后期的问题就在于,农村没有提供更多的岗位,一些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新村运动也就到此为止了。大量人员还是从农村向城市发达地区流动。在这方面,韩国曾经学习日本失败的经验,中国就不要再走韩国所走过的弯路了。  相似文献   

10.
韩国"新村运动"运行机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了学术界和地方政府对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广泛关注,而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和预期目标与韩国当时有诸多不同。本文对“新村运动”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后认为,作为一场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无疑是成功的,而如果把村庄的发展作为一项事业,韩国的经验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制度缺陷。尽管如此,在运行机制的制度设计方面,我们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拓宏伟 《特区经济》2007,225(10):95-96
"建设新乡村运动"是农民致富政策的基本实践形式,是韩国经济政策的支柱之一。"建设新乡村运动"加速了韩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全面奠定了韩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金高峰  张胜荣 《乡镇经济》2009,25(10):40-4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江苏新农村建设典型村的实践再次证明了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文章通过对这些村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剖析,提出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试探西方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新城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西方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新城的开发建设经验,重点分析了美国纽约、韩国首尔,英国伦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大都市的新城建设开发经验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大都市开发建设新城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金沙 《乡镇经济》2008,24(3):98-101
合作金融由于其互助、合作与扶弱的特性,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从结构上看似乎相当完整,但大多数农户被排除在正规商业金融供给渠道之外,现有法律规范也无法规范合作金融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农村信用社在运行中存在种种问题,面临诸多法律困境亟待解决。只要秉承自愿互助的理念,无需再分立新的组织,对农信社的改革落到实处才是农村合作金融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钮松 《亚太经济》2012,(3):64-69
韩国作为世界新兴工业国和世界第13大经济体,国际组织和国际论坛为代表的制度设计为韩国开展与中东国家之间的经济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韩国的中东经济外交主要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论坛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前者主要体现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绿色经济成长研究所(GGGI)和中东海水淡化研究中心(MEDRC)等;后者体现在:韩国在20国集团(G20)、亚洲-中东对话(AMED)和韩国中东合作论坛(KMECF)等。"阿拉伯之春"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向东看"趋势在当前国际经济背景下会愈发明显,韩国在加强与中东国家经济外交上所进行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机制和制度建设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继兰 《乡镇经济》2009,25(4):54-57
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乡村治理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但乡村社会自主性缺乏、乡村组织不健全、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要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乡村治理机制。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应该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培育乡村治理的主体、完善乡村治理的协商互动机制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妙然 《特区经济》2010,(12):111-112
韩国文化产业为韩国带来了滚滚财源,并使其跻身文化产业大国行列。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弘扬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是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这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胡建刚 《特区经济》2009,(11):16-18
权力与责任是不能分离的,有权力就必然有责任。行政问责制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政府官员出现言行不当或违反民意的行为而对其进行道德和政治责任追究的机制,充分体现了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问责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探索。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政务公开、完善行政问责立法、强化异体问责、营造"问责文化"等方面深化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9.
汤玉权  吴月英 《乡镇经济》2010,1(4):87-90,104
由市场经济推动和党的政策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国蓬勃发展,并具有组建形式上的多元化、组织方式上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利益分配上合作组织和农户双赢的特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上存在基层干部认识不足、普遍缺乏资金、内部管理不够民主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地方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政府要推行优惠政策,要健全专业合作组织机制,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以此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更好地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0.
人文地理学主要探讨区域内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其发展与人类工业化、城镇化密切相关.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城镇化的表述更符合中国国情,同时我国的城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复合载体,城镇化的国情也得以进一步清晰展现,城镇化的政治影响日益凸显.对于新型城镇化,要科学认识其战略态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