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老百姓已将银行理财产品视为与基金、自主买卖股票等量齐观、互为补充的一种投资渠道。然而,银行理财业务却因被扣上了"影子银行"的帽子而受到广泛怀疑甚至指责。银行理财是"影子银行"吗?这得从你认为什么才是"影子银行"开始。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首次使用了"影子银行  相似文献   

2.
李娅  翟坤 《中国财政》2012,(7):69-71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有分析指出藏匿在危机背后的推手之一是影子银行。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会引致什么风险,如何充分识别风险,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规避、分散与化解对策,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影子银行的内涵、运  相似文献   

3.
针对全球经济的现状,"影子银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讲述欧美及我国的影子银行都包括什么,中国的"影子银行"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以及我国对待"影子银行"的对策、监管现状,还涉及了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张田 《金融博览》2011,(19):32-33
能量巨大的市场”游商什么是影子银行7可能在此次危机之前鲜有人知。但是,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影子银行终于从隐身幕后的“影子”走到台前,其“知名度”空前远播。到底什么是影子银行7其实“影子银行“这一说法并不正统,并没有什么规范的定义,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指的是没有挂银行之名却具有银行之实的信用中介体系。显然,既然为“影子”,其若有若无的特征很容易为人忽视。打个比方,在一个集中的“市场”里.金融监管者是市场管理员,正规的金融机构就是市场“摊贩“,管理员对“摊贩”的管理相对集中和主动,而影子银行.  相似文献   

5.
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加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影子银行监管范围的表态,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对影子银行不可忽视.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影子银行呢? 有其发展必然 "钱太多了,银行装不下"——这是出现影子银行的直接原因.从世界范围看,影子银行均源于流动性泛滥,但各国金融环境不同,又造成了影子银行形态的分化.美国金融危机前货币宽松,金融创新不断深入,各类衍生品交易红火,影子银行以交易证券化房地产贷款为主,也因此被指为危机元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丁刚 《甘肃金融》2013,(9):45-47
建立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将影子银行去"影"化,提高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商业银行、大型信托公司及基金公司等建立危机处置预案,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资标的,防范风险蔓延。影子银行内涵、构成和规模(一)影子银行的内涵"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uClley在2007年提出的,认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由杠杆程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组成的金融系统。美国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银行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国际货币基  相似文献   

7.
何为"影子银行"? 在具体了解影子银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影子银行"的定义.诚如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所言,在连影子银行的界定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谈何讨论"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又可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影子银行系统.它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架构,却行使着传统银行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姚会雨 《时代金融》2014,(3):122-123
岁末年初,"影子银行"这个舶来词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但是同为"影子银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和国际上定义的影子银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影子银行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定义,面临的风险等方面系统比较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中国特色,并提出对策建议。以达到引导中国"影子银行"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光宇 《银行家》2013,(5):42-43
影子银行是新近流行起来的词汇,当然它原本是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工司的麦卡利所创造。经济学家事后总结得出结论并影响了政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源就是影子银行作祟。自那以后,国内对于影子银行开始提防起来,唯恐这一舶来品在我国兴风作浪。但是在中国,对于什么是影子银行争论非常之大。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资  相似文献   

10.
金融知识     
<正>影子银行"影子银行"这一概念在2007年由美国市场人士最早提出,指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非银行机构。目前国内外都比较认同的界定是:"影子银行"又称"平行银行系统(parallel banking system)"或"准银行体系",它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关“影子银行”的议论浮出水面,其中还影响到对某些金融活动的性质判断,如一些银行开发的理财产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业务。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如何看待影子银行的风险和利弊?如何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国外影子银行监管具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本期封面文章,我们遇到了一个从未遇到的难题——所有采访对象对"影子银行系统(ShadowBankingSystem)"都有自己的理解,采访如何往下进行?我们自问:对这个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是不断深入探讨其定义,还是防范冠以"影子银行  相似文献   

13.
龚明华 《新金融》2013,(11):8-9
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在厘清"影子银行"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对"影子银行"产生的背景及其伴生的风险进行了剖析,提出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袁齐 《时代金融》2013,(20):111-112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袁齐 《吉林金融研究》2013,(5):14-16,34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野蛮生长2013年元旦,人民网刊登了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影子银行野蛮生长》。该文中说:盘点2012年金融领域的热门事件,"影子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在研究报告中预计,中国内地"影子银行"放款量或已占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该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估计约为15万亿到17万亿元,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此前不久,2012年12月20日,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监管框架之间的不一致性所引发的金融创新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安全性资产的超额需求共同推动了影子银行体系在美国迅速发展。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影子银行体系、"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外部"影子银行体系组成,但其各自的信贷中介程序和复杂程度不尽相同。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对美国以及全球金融体系都产生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尽管《多德—弗兰克法》为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旨在有效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18.
韩英彤 《中国外汇》2011,(16):35-37
现阶段,国内各界对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争论日趋热烈,如何有效地防范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为此,《中国外汇》独家专访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柯卡生,就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进行了近距离沟通。  相似文献   

19.
戚珂莹 《时代金融》2014,(17):189-190,195
结构多样的金融市场和日渐深化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在中国"井喷式"发展的环境背景。纵观各国的金融业发展路径,影子银行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信贷的迅速扩张,影子银行的风险日益暴露,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危机案例,集中体现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危害性,人们对影子银行亟待监管的现状开始有了认识。本文从中诚矿产信托风险案例出发,反思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历经一年多的意见征求,《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于4月27日正式发布,主要目的是消除"影子银行"的"影子",推动影子银行业务回归银行部门,促进银行业回归本源,转向对实体经济的扶持,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和《资管新规》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影响,并根据相关规定浅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