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型发展态势,其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工业互补关系最为密切;浙江省的产业多样性发展在泛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市的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最为强劲;产业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趋势明显,上海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江苏与浙江不断扩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安徽省加快承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转移产业。  相似文献   

2.
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不断进步,还需要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政策,组织能促进语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团队,并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障,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如果从分工角度考察,产业集群是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同时,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与产业集群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仍处于旅游企业的集聚阶段,但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增加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此,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必须以旅游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为基础,消除市场壁垒,扩大市场规模;健全法制,规范行业内竞争,引导游客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借助《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基本流量表和中国报告给联合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库的三位数数据,考察15个代表性制造业部门加入WTO前后垂直专业化动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在加入WTO前后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加入WTO之后,尽管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下,中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借助垂直专业化分工获得初步的发展,但主要局限在这些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  相似文献   

6.
祝蓉 《企业家天地》2011,(3):141-142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国际趋势,并被世界各国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明确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同时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相似文献   

7.
我国很多电视台都纷纷开始了对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尝试,并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成为现代电视产业发展的新型之路。该文主要从专业频道的定位和专业化的品牌栏目策略两个路径提出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专业化市场与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产业集群与专业化市场的互为依托和联动发展是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色。面对近年来专业化市场与珠三角产业集群互动作用弱化的现象,相应的对策包括:利用专业化市场提升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协作水平;加快专业化市场和产业集群的扩张延伸和国际化;利用专业化市场和产业集群共同塑造区域品牌;合理配置区域内生产要素资源;加速专业化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提升专业化市场的服务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以长三角城市群41市为样本,利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专业化、多样化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专业化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且专业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产业多样化不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且多样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城市产业发展战略需要立足自身特征,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城市产业布局需要在长三角产业共生网络寻找立足点,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业品质的要求也逐年提高。而物业设施设备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物业品质的优劣。特别是近年来,智能化物业的发展速度很快,物业设备的专业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强。这就要求物业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也要走向专业化的道路。本文主要对物业设备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1.
江苏文化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江苏文化产业结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江苏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特点,在产业规模与构成、产业集中度与产品差异化、产业区域聚集程度与平衡性、政府管制与产业壁垒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剖析,指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结构障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与产业专业化变迁:江苏例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专业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区位特征,其理论基础是"新经济地理学"。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产业专业化变迁的分析,发现:制造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都随着人均GDP水平上升而表现出相同的U型变迁路径。为了促进江苏省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基础上形成一些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3.
选择成渝经济区内四川15市和重庆31区县两个次级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DEA方法。选用工业配置系数、区位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及产业同步弱质性等指标对区域间产业结构冲突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成渝经济区区域间产业结构冲突较大,具体表现为区域间产业分工布局不合理,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同步弱质,发展效率有待提高。但随着区域间合作的加强,区域间产业结构冲突呈现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4.
囿于传统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范式,多数研究缺乏对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相关多样性和行业异质性等微观机制的探讨。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文章构建了一个多学科的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基于江苏13个地级市2007—2011年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这些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1)文化遗产资源和创意资源对江苏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2)供应商专业化与相关多样性是推动江苏文化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后者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3)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在集聚因素影响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反向关系。研究结论凸显了产业特性在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被视为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集聚外部性效应的甑别与测定却尚存诸多争议。本文侧重于分析集聚外部性的时间性质,选取高技术产业的四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市、自治区2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的长期动态特征。研究发现:(1)产业分布格局变迁确实引致集聚外部性效应发生转变,且2003年是效应发生变化的核心转折时点;(2)以2003年为转折时点,产业专业化以及多样化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外部效应呈"U"型、倒"U"型或线性特征,竞争的集聚外部性效应则呈"U"型特征;(3)行业差异方面,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是集聚外部性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其决定了专业化和多样化外部性效应的动态特征。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的最大正向效应发挥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产业环境,同时应重视各省份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不同所引致的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江苏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化明显,在工业经济日趋成熟的同时,其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受人关注。本文主要以近年来的数据从服务业产值、对服务业的投资额、服务业内部结构三个方面对江苏服务业的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基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角度分析了江苏服务业的竞争力,最后结合上述两个层面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服务业、服务贸易持续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投入的加大,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技术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不够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消除体制性障碍、引导企业生产性服务环节社会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分省分行业两位码水平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市场一体化、制造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分工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制造业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制造业已表现出较高的地理集聚水平,集聚的区域主要是东部地区。但近年来随着产业集聚的强化和市场拥挤效应的作用,中国制造业地理空间分布正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结构水平与结构效益两个维度的分析,本文认为:当前西安产业发展形态趋向专业化,就业结构开始在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是西安市主导性产业,而以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产业缺乏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