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是地方政府数量庞大、功能重叠、边界不清的形象称谓。多元民主理论认为它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直接政治参与,公共选择理论则将其视为表达公共经济领域中消费者偏好的制度工具。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地方政府体制所产生的整体效益低下、部分地方政府民主程度与效率不够、以及无力应对社会问题等弊端,招致了大量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一、西方公民文化的源头 “公民”一词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它在古希腊城邦政治中形成,其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城邦”就是一个由公民组成的公民社会团体,公民则是城邦的主人,享有参加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权利,有担任官职等政治权利,这种直接民主制使公民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利益与城邦利益的一致,所有公民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共同决策城邦的重大事务,公民都踊跃地投身于政治和社会生活,推动了城邦的繁荣与和谐。由此可见,古希腊城邦生活无疑是公民文化滋生的天然土壤。古希腊的公民文化可以总结为维护公共政治的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精神。这些都为近代法治提供了历史资源,从而成为近代法治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公民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四有”公民,要突出中国特色,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民主建设,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的特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正在改变中国。  相似文献   

5.
徐贲 《开放时代》2007,(2):56-71
本文回顾以帕托契克和哈维尔为代表的“捷克现象学”。帕托契克是捷克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象学和哲学家,影响过一代具有公共意识的思想者。哈维尔是“捷克现象学”在公共政治领域中最杰出的长期实践者。哈维尔和帕托契克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一种特殊的自由和责任的结合。坚持在真实中生活,“我”的个人良知和“我们”的公共政治相互有了联系。这也使得“捷克现象学”成为一种在严酷的生存环境和沉重的政治气息中形成的特定的政治和哲学跨越。  相似文献   

6.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缩写为NGO),出现于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在过去20年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如今非政府组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波及全球,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比较低的,谁能“领导”公民参与政治,非政府组织无疑是最好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7.
马春梅 《经济论坛》2006,(24):16-18
政府创新就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它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对政府公共部门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首先。经济体制的变化直接地要求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与计划经济和指令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全能政府”和管制政府,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只能是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其次,政府创新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逻辑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条件的变迁,社会的政治生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任何国家要顺应人类政治进步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8.
王正绪  游宇 《开放时代》2012,(6):98-115
西方政治学界对当代民主化的比较研究,多年来主要形成了两个研究路径:“转型学”与“结构主义”研究.政治文化的变迁或者公民价值观念在民主化和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是结构主义研究的一个前沿.这一视角认为,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会促使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公民形成一组亲民主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增长,一国公民这种较强的要求民主政治和支持民主运作的价值观或政治文化会带来一国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或者提高一国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治的质量.本文以这一理论框架为前提,探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或价值观念中几个重要维度在本世纪初叶的变化情况以及其政治影响.我们将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大陆的公民在文献中确定的“自我表达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政治意义,并和其他几个东亚社会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9.
陈林珊 《发展研究》2010,(12):125-127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经历了由统治型政府向管制型政府的嬗变,并将向服务型政府模式迈进。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模式,从而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政治民主化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积极公民"与"积极政府"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10.
沈刚 《经济月刊》2011,(11):36-39
9月17日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的和平示威活动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这场运动暴露出了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可能对美国未来的政治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已经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随着政府主动积极地构建各种制度化的公民参政与政府反馈机制,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共领域形态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目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与现实政治过程有较强的互动性,对其进行具体的理论考察,揭示这种新型民主形态的实践过程与内在逻辑,不仅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寻求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制约了国家权力的扩张,实现国家民主治理、民主政治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参与式民主,为宪政和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新加坡公民社会为研究对象,介绍新加坡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透过新加坡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新加坡政治民主化中的作用,总结公民社会在政治民主化中的价值,得出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和政治民主进程的温床,很多学者试图用国家与社会分野的视角,或者说市民社会概念来理解和诠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本文以一个具体的城市社区改革案例为基础,运用个案研究方法,从中来展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虽然有民主化的进程,但是这种民主进程仍然是中国特色的国家意志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柔性控制,而不是所谓的市民社会的分殊与发展。只不过,当前社区公共治理中,国家意志的展现更加隐蔽、柔性和更具合法性。由此,本文扩展了黄宗智先生的“国家和社会的第三领域”概念,在当代中国,强财政支持下的政府已经不是通过“简约主义原则”来进行基层治理,而是通过一套更加复杂的柔性控制策略来试试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14.
善治是中国政府的执政要务,政治信任反映着公民对政府治理的认可和支持。文章利用2008年中国公民意识调查及政府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治理绩效的主观和客观维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政府在经济增长、民生福利、纯公共产品领域治理绩效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积极评价都正相关于政治信任;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观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和民生福利。县级政府的客观治理绩效对政治信任有重要影响,在高人均福利支出、低基尼系数和低失业率的县级单位,政治信任更高,而人均GDP反而微弱地负作用于政治信任。因此,尽管经济增长仍然是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但民生福利和纯公共产品正赶上并超越经济增长,成为公民提供政治信任的新源泉。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微信慢慢走近人们的视线中,政府也开始利用微信平台这个新媒体进行与公民的互动和沟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它是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本文从政务微信和公共领域的涵义入手,分析政务微信具有哪些公共领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教育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勇 《经济研究导刊》2008,(16):178-18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所有国家,政府不过是人民教养程度的另外一种表现而已。这揭示了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素质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深化民主政治理念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这是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当前已经成为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真正的公民政治参与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是社会参与机制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公众参与引入到城市管理中,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领域中贯彻党的群众观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公民,从出生起,就必然生活在某种共同体中。“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脱离社会关系和先于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所以,市民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势必伴随着市民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市民在各个方面主动地参与,市民社会能否形成还有待商榷。随着市民参与的领域、范围的扩大,市民社会的日  相似文献   

20.
相萌萌  徐鹏杰 《时代经贸》2010,(12):264-266
高等教育的不同历史沿革使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存在较大差距,外国的主要优势主要表现在:在社会政治机制方面,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在社会道德教化机制方面,注重教育的“平等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在社会实践机制方面,注重发挥公共空闻的教育功能;在社会咨询辅导机制方面,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突出德育的主体性。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借助高校这个单一平台,“学校教育”和“单边主义”问题突出。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多渠道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阵地,是提升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