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两部收费制策略引发的反垄断案件频发,下游买方势力的逐渐增强使得纵向控制规制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往研究对买方势力动态变化影响企业策略性决策以及弱化上游市场竞争的问题关注不足。基于此,构建由上游在位者、潜在进入者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纵向产业链模型,以下游零售商买方势力的递进变化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两部收费制策略的内在规制机理。结果表明:当下游企业没有买方势力或者具有较弱的抗衡势力时,两部收费制策略从本质上并未弱化上游市场竞争。然而,一旦潜在进入者无法打破在位者建立的进入壁垒,在位者便会充分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转售价格维持、搭售等一系列纵向控制手段,进而弱化上游市场竞争,以期实现“一家独大”。当下游企业主导交易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通道费合约会产生排他效应,其弱化上游竞争的程度有限。因此,政府反垄断部门制定规制政策应充分考虑企业纵向控制和逆纵向控制行为。  相似文献   

2.
买方抗衡势力假说是产业组织理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引入构成对制造商品牌的竞争,对谈判各方实力和收益的作用不可忽视,严重影响着买方抗衡势力的竞争效应和福利效应。为此,本文借助纵向产品差异化模型刻画零售商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竞争,重新检验买方抗衡势力假说是否成立。研究结果表明,零售商买方抗衡势力增强的确会降低制造商品牌产品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改善消费者福利。但零售商买方抗衡势力会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零售价格,并且外资零售商的买方抗衡势力会恶化本国福利。对此,笔者建议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应密切关注零售商的买方抗衡势力与自有品牌策略,发现和查处可能滥用相对优势地位限制竞争和损害福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李凯  李伟 《技术经济》2015,34(2):21-26
针对零售市场中大型零售组织买方势力不断增强的现象,研究了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决策。在由上游垄断制造商、下游主导零售商和边缘零售商组成的纵向市场结构下,构建了四阶段的技术创新决策模型,提炼了主导零售商的谈判势力特征和市场份额特征,给出了主导零售商买方势力背景下制造商的最优创新决策,分析了主导零售商的谈判势力和市场份额对制造商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最后通过具体算例探讨了参数变化对主要结论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孙红燕 《经济论坛》2010,(2):130-132
本文通过特许费用案例分析跨国零售商与我国本土制造商的纵行限制关系,通过扩展关于买方集中、纵向限制的纵向关系模型,集中探讨了具有垄断势力的下游跨国零售商对上游供货商的纵向限制行为,最终对跨国零售商对我国本土制造商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零售商谈判能力的差异,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下游竞争程度、买方谈判能力对上游产品差异化策略激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下游市场竞争与买方谈判能力对产品差异化的激励不存在替代效应;当零售商不具有买方谈判能力时,市场竞争程度通过影响上游利润激励供应商的产品差异化策略,竞争程度不影响批发价格;当主导零售商具有买方谈判能力时,谈判能力通过影响批发价格激励供应商的产品差异化策略;市场竞争削弱了消费者效用水平,而买方谈判能力改善了消费者效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凯  赵球 《技术经济》2017,36(5):74-81
在考虑上游市场结构的情况下,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构造下游市场势力变量,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从行业层面考察了买方抗衡势力对上游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并讨论了该影响在不同行业的差异。所得结论如下:从整体回归结果来看,买方抗衡势力对上游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从分行业回归结果来看,买方抗衡势力对采矿业企业、轻纺制造业企业和机械电子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有负向影响,对资源加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对公共生产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伟  李凯 《产经评论》2014,(6):92-103
关于通道费的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通道费是零售商买方势力的体现。但是现实经济中有些具有买方势力的零售商收取通道费,而另一些却不收取通道费,买方势力的观点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针对此,构建双边双寡头的纵向市场结构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零售商的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在合作博弈的框架下分析研究了零售商买方势力与通道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买方势力并不是出现通道费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通道费的出现与否除了与零售商买方势力有关外,还与其他的市场环境因素有关。最后,通过线性需求函数的特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规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大数据与环境责任对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以单一绿色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大数据服务公司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建立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两种收益模型,运用Stackelberg博弈得出各模型的最优决策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集中决策时供应链的总需求量与总利润较大,网络渠道与零售渠道的最优价格随着投资大数据成本的增加而增高。当制造商的环境责任程度增强时,零售商的利润增大,制造商的利润减小。当零售商的环境责任成本增加时,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均减小。同时,随着产品的绿色水平越高,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最优定价与最优利润越高。  相似文献   

9.
通道费的形成机理以及对其的规制政策一直是个未解的难题。本文在上游制造商之间的努力存在外部性的条件下考虑上游的投资决策,基于纳什不对称讨价还价模型考察了努力外部性、努力成本、相对谈判势力等因素对通道费的影响,以及通道费收取对生产投资的影响和福利效应。研究表明,通道费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制造商的相对谈判势力,而且取决于制造商投资努力的成本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即便制造商完全没有谈判势力,零售商也会选择向制造商支付特许经营费的方式激励制造商提供努力。此外,通道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福利,因而把通道费纳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范围,对其根据合理推断原则进行判别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忠诚折扣与转售价格维持组合可以实现零售服务异质条件下的非对称最优投资,这一新的发现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转售价格维持服务理论的一个难题,而且为转售价格维持反垄断效率识别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维度.当需要以转售价格维持解决零售服务"搭便车"、同时还需要以非对称零售服务投资实现异质零售服务有效供给时,如果制造商信息不完全、但零售商信息完美,两部收费与转售价格维持组合即可实现非对称最优零售服务投入;但若制造商信息不完全及零售商信息不完美同时存在,则仅有忠诚折扣与转售价格维持组合才能够保证最优零售服务投资实现.原因在于,忠诚折扣能够通过事后销量识别零售商投资是高或低,从而有效解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非对称零售服务投资的识别和差别补偿问题.相较于两部收费,忠诚折扣与转售价格维持组合不仅有利于制造商利润最大化,而且能够改善社会福利.在事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忠诚折扣内生形成事后非对称的零售商市场结构,其中低投资零售商的降价激励强于高投资零售商,这一特征有助于识别并检验转售价格维持合约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11.
高洁  应珊珊  冷帅 《经济前沿》2014,(1):96-103
转售价格控制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纵向约束手段,也是反垄断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以茅台和五粮液被处罚为出发点,研究在共同代理框架下上游制造商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和推广等活动中采用转售价格控制是否具有反竞争效应的问题。结果表明:如果拥有全部的讨价还价能力,制造商在共同代理框架下没有动机使用转售价格控制;此外,两部定价可以使制造商达到默契合谋的结果,而与是否采用转售价格控制无关。尽管如此,转售价格控制的使用应该被反垄断部门予以禁止。  相似文献   

12.
传统理论对通道费的解释是大型零售商相对于供应商所具有的市场势力,本文借助双边市场的分析框架,将大型零售商视为一个为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交易服务的平台厂商,通过向双方分别收取通道费和零售加价来获得利润。用户数量和交叉网络外部性是影响大型零售商利润和通道费定价策略的重要因素,产品差异对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强弱有重要影响,通道费的高低则与供应商的规模与市场份额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Wholesale ‘ladder pricing’ involves setting the wholesale price retailers face as a nonlinear (generally increasing) function of price chosen by retailers. This form of wholesale pricing occurred recently in UK Telecoms, and the issue became extensively debated in the law courts. A major concern in deciding the merits of the case lay with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he introduction of tiered wholesale pricing created incentives for retailers to actually reduce their pric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centive for the case where the wholesale tariff is a non-linear continuous differentiable function. It is shown that so long as the tariff is strictly increasing, convex, and positive only for retail prices greater than the maximum retailer marginal cost, then there is indeed an incentive to reduce price, whatever the actual gradient of the tariff schedule.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issue of tariff and quota equivalence by introducing an upstream market into the Hwang and Mai (1988 ) model, and then allowing the two downstream firms to cross‐haul within each other's market. We assume the upstream monopolist can select either a two‐part or a one‐part tariff pricing strategy. It is found that if the upstream firm adopts a two‐part (one‐part) tariff pricing strategy, then the market price of the final good under a tariff will be higher (lower) than that under an equivalent quota; that is, the quota is set at the import level under the tariff regime. This result stands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prior findings of both Hwang and Mai (1988 ) and Fung (1989 ). Moreover, if the quota rent is set as being equal to the tariff revenue, the social welfare under a tariff will necessarily be lower than that under an equivalent quota.  相似文献   

15.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开始面临公众对其全球供应链中劳工问题的广泛批评。1992年,像其他许多世界知名的品牌商和零售商一样,沃尔玛制订了与劳工权益相关的“公司行为守则”,向消费者和公众承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其全球的供应商按照守则所规定的劳工标准,改善劳动条件,维护工人最基本的权益。这种由国际零售商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如何通过其全球供应链得以推行的?公司行为守则的实施对于改善企业层面的劳工标准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本文基于对沃尔玛在深圳的三家玩具供应商工厂的经验研究,探讨沃尔玛守则的实施机制及其对工厂层面劳工标准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6.
Countervailing Duties, Foreign Export Subsidies and Import Tariff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ven that countervailing duties and import tariffs are set in different ways an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I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ervailing duties, foreign export subsidies and import tariffs under imperfect competition. I find that (i) the optimal countervailing duty depends on the existing import tariff level; (ii) the optimal import tariff is so high that the optimal countervailing duty is zero and hence foreign export subsidization occurs; and (iii) it is more likely for countervailing duties to be imposed on a foreign firm whose government takes no action when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reduce or eliminate their subsidies on exports.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welfare-optimal pricing and investment rules under a multi-period ex ante maximum demand charge by allowing the possibility of purchasing electricity from third party generators at some cost when excess demand occurs. I show that at the optimal size of capacity, expected short-run marginal shortage cost and long-run marginal capacity cost should be equal. The optimal maximum demand tariff does not entail marginal cost pricing. In general, it is shown that maximum demand charges are welfare superior to marginal cost pricing when tariffs must be set ex ante, before demand is known.  相似文献   

18.
在需求信息不确定情况下,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经销商构成两级供应链系统,考虑谊系统在商品边际运输费用随订货量增加而递减的情况,分析经销商采集需求不确定信息的必要备件,指出供销双方共享需求不确定信息的条件,以厦供应链系统中多个经销商联合订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吴彦 《开放时代》2010,(9):151-158
本文旨在探讨邓正来先生所提出的建构世界正当秩序的话语争夺问题。本文认为,此种以话语争夺为基础的路径必然要预设一种超国家的权威,或者说一种全球层面上的政治决断论;而如果不采取此种立场的话,那么从更为现实的角度上看,也必须预设一种国家的资格理论,也就是说,与罗尔斯的“正派的国家”和康德的“共和制”一样,对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资格作出某种限定,从而保证在一种理性对话的过程中解决冲突、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