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发展生物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生物技术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生物经济形态,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生物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型产业形态初步形成,生物技术产品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总体的生产方式的表现形态,而非指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最终还要看主体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行为为标的发生了什么改变。“知识”的经济属性是生产力因素,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不能用“知识经济”来表征未来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增长的不是物质,而是社会生产成果中所具有的消费效用,社会经济发展史就是一个消费效用不断增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效用终端化的过程。知识亦即信息化生产力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应以“效用经济”这一概念来表征,效用经济就是直接以效用的产出与增殖为目的,且以效有置换为满足社会消费的社会经济形态。从商品经济到效用经济的转变,将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为深刻的一次革命。这种转变就其技术特征而言,也就是从物效用集成经济技术向场效用集成经济技术的转变,场效用集成是以消费行为场为载体来实现效用集成的经济技术。实现这种技术转变的途径,就是在物效用集成的基础上,再增加效用服务这样一个终端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现代化"的灵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网络的建立,信息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逐步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本文在探讨相关信息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信息化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分析研究信息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力图提供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一般性解释体系,并以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创造和支撑相应的政治形态为论证视角。这一解释体系和论证视角为:人类社会自明化以来,依次经历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应历史地形成了神权政治、专制政治与民主政治。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差异的决定与制约,上述依次递进的政治形态在各个明群落或国家的滞留时间和作用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经济形态是怎么演化的,经济形态的演化受什么规律的制约,如何概括总结经济形态的演化规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大方向,这是经济哲学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F0002-F0002,F0003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为满足辽宁省乃至全国生物发酵产业蓬勃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而申请开设的。该专业主要培养生物发酵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多年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生物发酵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长期从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研究,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吴泽研究回答了以下问题;世界上有没有“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是否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未来中国是否还将沿着“亚细亚”道路继续走下去?如何从更深刻的理论层面认识中国国情,走出中国式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孔强 《企业家天地》2004,(12):58-59
关于经济哲学的定义,在许多学者看来是个复杂却又可简单处置的概念。有人认为经济哲学“处于哲学和经济学交叉地带”,研究的是各个经济形态的共有的、基本的规律和问题。与此相反者则认为:经济哲学不是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交叉学科,而是一门部门哲学。所谓部门哲学,就是对世界的某一部门或某一领域的哲学问题的哲学思考。在这两种表面看来截然不同的观念之外,还有一种似乎中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转型与经济信息生产方式的演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制度下的经济信息生产方式是决定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基础。从制度或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角度,分析了经济信息生产方式与一定制度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关系;指出与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现行的会计、统计理论方法及其制度属于经济信息个体性生产方式,不适应以混合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对经济信息的需求;最后以现代市场经济的混合经济特征为基点,从市场经济活动的广泛联系性、经济信息的公共物品性和满足社会需求出发,提出了建立经济信息社会化生产方式与制度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运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具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且该激励效应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路径间接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增长;该路径隐含着更为细致的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因果链条传导路径,即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研发投入的增加,研发投入的增加是创新产出水平提升的重要诱因,创新产出的增加与应用实现了区域整体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作为重要驱动力显著激励了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和扩散以及对FDI、国际贸易和技术转移等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受到一国的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因揭示了资本形成的源泉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但因其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土地、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使其普适性大打折扣。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则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据此,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况,而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惠农的制度供给)来协同解决“三农”问题;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现代部门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4.
新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而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R&D,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与模仿也是一个重要渠道。随着各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直接作用于本国GDP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有利于本国技术进步,最终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对贸易、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5.
运用传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对湖南近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技术进步尤其知识存量的增加对湖南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要素投入的贡献很大;除去这两个因素外的余下因素如制度变迁、人力资本的提高和产业转移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湖南现实要素存量已大于均衡所需的要素存量,导致要素投入的不经济。由知识存量的增加所导致的技术进步中,单独的技术引进和研发对经济增长是负作用,而两者之间的交互项却是正作用,说明在技术引进的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研发,才能达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湖南来说,走“引进-吸收-提高”模式的技术进步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发展西部经济核心区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应该重点发展经济核心区.考察西部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10个经济核心区发现,西部经济核心区总体存在经济实力不强、远离海洋、远离沿海经济核心区、缺乏大运力通道、经济发展以内资为主等诸多问题.但是西部经济核心区也具有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相对较优、具有相对较好的发展条件、劳动力丰富和科技人才集中等有利条件.为此,西部经济核心区要围绕经济核心区的发展开发西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适度向经济核心区集中、制定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核心区的重点地区、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以运输节约型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是"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城市精神是"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南京的综合7竞争能力及其经济地位已近增长瓶颈,如何跨越这一瓶颈,则决定于两方面,一是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重新选择发展战略;二是消除束缚南京比较优势发挥、制约南京经济发展的制度桎梏,寻求南京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逐渐将作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基地的南京改造成为制造技术的研发基地,把南京打造成为具有浓郁古代文明特质的东方信息大港--硅市.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最初是在16世纪的欧洲产生的,但没有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不可能最终形成.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扩大、发展和完全形成中产生的深刻影响,说明了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而且科技革命也将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将环境作为一种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以各省市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地区要素禀赋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劳动力、实物资本及环境投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本由于尚未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加大实物资本投入,带动产业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手段;经济发展中位地区,劳动和实物资本投入均能明显拉动经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实物资本投入作用减弱,市场对于创新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是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运用C-D生产函数来测度西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西部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费用的增加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54%又源于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是促进西部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