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广告审美取向的界说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商业时代》2006,(13):85-86
本文以马克思的“尺度论”和现代美学对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审美主体的审美结构以及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价值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和总结了当代广告的审美取向在客体、主体以及本体三大方位上的内容特性和必然选择。本文的研究为当代广告的创作和欣赏,以及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旅游审美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旅游对象互动而发现并享受美的过程。当前我国旅游者总体审美呈现出内容单一化和审美低层次化,究其原因,从共性上来说,是由对中国美学传统的传承;从个性上来说不同旅游者的文化层次、收入情况是影响审美内容、审美层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一直都是谈论的对象,事物之所以能成为审美对象也是审美主体决定的,所以审美主体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审美的评价和判断。本文从设计作品为审美对象探究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差异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军元 《中国广告》2007,(5):130-132
从本质上看,审美活动是主体在感性形式中直观地“自我确认”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活动而在消费社会中,作为传统审美客体的“物”成了耀眼的明星,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了消费品,不仅是物品,而且包括人的身体、精神、观念、理想和价值观都难以逃脱而都可  相似文献   

5.
艺术心理学探索了人在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而艺术家作为艺术的主体,他对于艺术品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在艺术的发生,发展这个宏观的系统领域里面,用整体论的方法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对于艺术家审美心理形成过程进行探索,是很有必要的。此论题的价值在于:经过层层推理,递进分析,运用系统论、艺术心理学,提出艺术家培养审美能力的各个环节,为提升艺术品的艺术审美价值、经营管理、观摩、鉴赏,以及艺术发展与创新等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清华  于雷 《商场现代化》2008,(12):394-395
从工业设计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其审美的基本要素形、色、质,阐述了形体造型、色彩、装饰质感在塑造审美功能上的作用和效果,以期读者能借以参考,培养较高的审美素养,设计出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产品,引导大众生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逐渐繁荣,以及人们消费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日渐提高,这种单纯从技术角度对"包装"进行关照的做法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包装"这一概念中的"装",在当前得到越来越为突出地强调。对中国包装设计进行美学审视,就是要站在"美"之为"美"的高度,从"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一高度来审视当前的包装设计,对中国包装设计的一般美学原则进行分析,找到包装文化发展的不足以及对应有的发展方向作出揭示并提出建议,这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就产品包装的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的统一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一、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必然性;二、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具体措施;三、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现实意义。对于商品包装来说,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载体,前者是后者的提炼和升华。缺少后者,审美也就成了华丽无用的泡沫;缺少前者,商品也就无法获得必要的审美感染力,在消费文化主导当前商品消费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消费水平和消费性质的变化。单纯追求实用而不顾及审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审美不仅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向,而且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一、审美功能在商品国际竞争中的作用美学是主客体关系学。研究审美功能在商品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就是侧重于从主体——消费者的角度来解释、评价客体——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出口领域研究美学的接受和效果,这是接受美学的研究范畴。它注重研究消费者(主体)与商品(客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经过消费者的检验,商品的美学价值才能真正表现出来。现代国际市场基本上是一个买方市场,因而消费者对各国商品的审美反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经济学角度看,商品的成本越低,市场竞争能力越大;商品的使用功能越高,市场竞争能力越大。从美学角度看,商品的美使其具有审美功能。这种审美功能的效用,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商  相似文献   

9.
董周 《商》2014,(2):105-105
文章分析了现代环境设计审美特征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地理、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对设计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等设计理念。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自身的审美特点,如复杂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等,文章根据其影响因素具体研究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冯清华  于雷 《商业科技》2008,(12):394-395
从工业设计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其审美的基本要素形、色、质,阐述了形体造型、色彩、装饰质感在塑造审美功能上的作用和效果,以期读者能借以参考,培养较高的审美素养,设计出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产品,引导大众生活。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5,(11)
传媒艺术是一门年轻而又具有独特现代气息的艺术,长期以来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悄然融合了多种艺术的不同元素,同时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视觉审美特性。传媒艺术实际上反映着人类在艺术领域的一大进步,直借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的转移。随着传媒艺术的不断发展壮大,传媒审美破土而出,成为一种现代新生但是生命力极其强大的审美支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独有的审美感染力,使观众感受到极大的视觉享受和心灵冲击。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欣赏     
散文美是由写作客体、写作主体和审美欣赏者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的完整系统.欣赏散文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把握散文审美鉴赏的基本步骤;二是掌握散文创造美的艺术手法.两者结合,我们就可以缘人、事、景、物而探寻审美主体的感情、思想和意蕴,从而进入散文的哲理思考和审美判断的精神境界之中.  相似文献   

13.
设计审美包含在设计产品的物质效能与精神效应之中,是人们在满足产品物质效能基础上对精神效应的感受活动。设计审美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设计审美价值判断的主体和核心是人。一般来说,产品的物质效能是基础和前提,精神效应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产品的物质效能得以保障的基础之上。产品物质效能的稳定性、便捷性和舒适度,可以丰富精神效应。物质效能与精神效应的交融是设计审美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设计作品受众的审美心理,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随着时代的变更、社会历史的发展、受众自身素质的变化等等,人们的审美心理也不尽相同。后现代思想出现以后,审美心理也顺应潮流,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这给视觉传达设计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产品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日新月异、丰富多采的物质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享用着工业设计的成果,小到一个精美别致的打火机,大到翱翔太空的宇宙飞船,工业设计的影子无所不在工业设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品种繁多的工业产品不仅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融合了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思想.同时,它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反映出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冯春 《消费导刊》2009,(16):246-246
悲剧的审美形态多种多样,并且在不断变化之中。从命运悲剧到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以及从英雄悲剧到普通人悲剧、否定性人物悲剧,悲剧审美形态的演化过程反映了社会形态的改变,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认识的加深,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的成长,来解释其中的联系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赵旭鹏 《商》2012,(13):193-193
当色彩作为第一视觉在服装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时代与艺术的结合。服装的色彩与审美特征,反映了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的变化。文章针对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也探讨了审美特征,也提出如何在服装设计中能够运用合理的使用颜色,促进发展的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态度影响着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一切,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态度培养,教育中人的可影响性,学习科目、材料的特点,教育中的情景因素等都体现了教育是可以艺术审美的,也应该艺术审美.本文力求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艺术的审美来对主体的态度产生影响,促进个体态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平面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面设计作品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庭并逐渐成为最受公众喜爱的文艺创作形式之一,平面设计所具有的独特的创意性与审美性更是成为了公众评价平面设计作品艺术与使用价值的首要标准。从现代平面设计产业创意性与审美性的概念及其特点出发,分别研究提高平面设计作品创意性与审美性的主要途径,进而结合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平面设计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在下一步工作中提高平面设计作品创意性与审美性应当把握的创作原则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时尚消费是一种消费行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消费文化。其中,蕴含着不同的审美心理。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敏感型消费者、主观型消费者和漠然型消费者的不同审美心理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