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重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但与此同时,与之对应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普遍缺失的现状却日益浮现出来,开始对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从当前双重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互制关系出发,尝试提出从“互制”向“互促”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在设计社会保障制度时,不应当将社会保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策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即不仅应考虑社会保障自身需要,也要关注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趋势在构建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以避免最终出现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失业这个社会问题入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失业的历史成因,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或者说工业化过程对于经济体系,特别是对其劳动力市场的独特影响,创造了产生某些体制发展的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这些体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要保证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社会保障制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保障的改善对经济的促进效应应是间接的、长期的.因此,应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也是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娟 《改革与战略》2011,27(7):108-110
农村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劳动力的高效转移,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劳动力转移中兼业经营降低了土地流转效率、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劳动力转移、创新农地流转机制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浅议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加速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 ,笔者从就业形势、主观意识、客观需求、软件建设和社会保障等五个方面剖析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从社会化、劳动监察、价格信息体系、社会保障及拓展就业岗位等五个方面提出  相似文献   

6.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增长、工业需求、农村发展、对外开放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困难、缺乏组织和社会保障.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扶持农村教育、建立就业信息系统和行业工会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李景韬 《发展》2007,(2):71-72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通常情况下,社会保障具有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功能;稳定和协调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平衡器"功能;保护劳动力,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调节器"功能.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是阻碍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经过培育和建设,劳动力市场的雏形巳基本形成,初步发挥出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处于发育的初级形态,存在着严重的分割性问题。由于现行的户籍、住房、福利、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等制度因素,引起了劳动力跨城市、跨地区自由流动的高额流动成本,从而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最终造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隔主要原因是制度性分隔。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各要素市场中发育最晚的一个,从"劳务市场"正名为劳动力市场就用了10年多的时间.至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处于转型过程中,转型的速度比较快,可以说是急剧转型. 一是劳动力配置体制转型,由计划配置劳动力资源,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二是劳动力的产业结构转型,由农业就业为主转变到工业、服务业就业为主;三是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从偏年轻型转向偏中老型:四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的技术平均等级由低等向中高等转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制度因素引起的,可以从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取消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加快建立市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扩大社保覆盖人口范围;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改革现有税收制度等方面来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11.
陈禄青 《特区经济》2011,(1):217-219
适合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模式有农业模式、小城镇模式与劳务输出模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是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条件,建立乡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户籍与土地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广西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城乡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概括为人力资本型分割和户籍型分割,分析了在分割的市场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并构造了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因变量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全面地解释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前期的城乡劳动力比以及以工资率为中介的两部门相关变量.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通过提高城乡工资率差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行的措施应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统一考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而且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农业社会实行的是家庭为单位的就业保障,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那些没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居民拥有了分享物质文明成果的制度保障,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而付出的各种费用,又需要在职劳动力的供款保证。从  相似文献   

14.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庞大基数,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农民外出打工,不但增加了自身收入,而且对输入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2004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等一些地区相继发生"民工荒".广东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急缺200万人,招收到足够的生产工人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些企业的头等大事.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2004年福建省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显示,泉州、莆田等市劳动力市场均呈现求大于供的状况,有不少企业因招不到工人而停产或开工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我国"辽西北"地区的建筑业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分别从当前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短缺的总体背景、供给变动趋势与需求变动趋势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该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变动特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敏 《中国城市经济》2011,(17):239-240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相关关系,了解二者对彼此的影响程度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体制改革,以推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甘露  潘怀明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21-24
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并没有取得平等的就业资格,他们仍然是社会排斥的对象.文章以社会排斥为中心概念,通过定性分析和研究发现,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等要素构成了独特复杂的社会排斥主体系统,共同作用于社会排斥客体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文章最后得出了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础是法制与公共政策要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协调发展,在全球化视野下从计划生育、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市场建设诸方面进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9.
高级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级劳动力市场是高级人才交流的主要场所,培育和发展高级劳动力市场是当前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手段.从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的角度出发,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高级劳动力市场的成因进行探讨,解释当前劳动力市场出现差异化的现象,并在高级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面适当作了延伸.  相似文献   

20.
加快企业改革,在全社会引进“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的机制,提高劳动力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流动性,需要有一个社会化的市场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之配合。如何建立这一制度?应该从何处着手?如何有步骤地推进?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改革思路,为建立市场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个粗线条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