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官方指出2009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是力求避免经济出现"大落"局面。其中面临的五个挑战中第一就是就业的压力,失业率的攀高势必影响经济发展与增长,为了保证今年政府经济工作任务的完成,政府出台一系列积极地财税政策。为何需要积极的财税政策,它对提升就业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旨在探讨在"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大背景下,减税政策对就业危机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田 《全国商情》2009,(6):108-110
随着中美贸易的日益发展,中美贸易逆差也逐渐增加,美国政府一直认为人民币汇率过低是造成贸易逆差的主因.而实际上中关双方的经济结构,美方的政策及美方宏观经济失衡等因素造成了中关巨额逆差.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美国财政部北京时间2006年5月11日凌晨发布<关于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未把中国列为汇率操控国,这说明美国开始逐渐对中方汇率政策表示认同.  相似文献   

3.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了4年,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也导致了巨额赤字和巨额债务,作为经济政策,其使命不是永久性的。  相似文献   

4.
廖秀健 《全国商情》2006,(12):98-99,86
中国己成为美国等国家反倾销最大受害国。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出口额逐渐增大,相反,美国加强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限制,造成了中美之间的巨额逆差,加之美国在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采取歧视性政策,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在确定正常价值时采用“替代国”政策,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汇率改革以来,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由于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构成的复杂性、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迁移效应"和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大量增加等深层次根源,导致了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但由于世界经济放缓、人民币汇率和国内政策调控等因素,认为2008年外贸继续保持自2002年以来连续六年22%以上增势的可能性较小,2008全年外贸顺差增速可能放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过热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运用存款准备金这项工具,来给中国经济"降温",但是收效差强人意.文章从存款准备金自身时滞、制度缺陷、利率非市场化、传导机制低效、银行系统内流动性过程以及巨额超额准备存在等6各方面浅析了存款准备金政策低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美两国内外部经济失衡为视角,从政策层面解释了2001~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为何呈扩大趋势,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政策引致假说"。从中美两国角度来分析,全球经济失衡即表现为中美两国的外部经济失衡。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表明,中国的引进外资政策致使经常账户盈余过多,这种外部经济失衡进一步引起了内部经济失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AENI)分析认为,美国为应对其内部经济失衡,采取的减税政策使其外部失衡加剧。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中国应调整其引进外资的政策,进行出口部门的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应适时调整其税收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削减贸易壁垒,等等。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中国大批中小企业的破产和倒闭。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负面影响远未消除。2009年3月份,中央经济会议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不乐观判断,也使得企业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本文试着从消费者在经济繁荣期和萧条期的不同消费行为着手,分析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指导企业运用合适的营销策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进而获得萧条期后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发生不符合安徽省城乡医疗救助病种限制的大病或慢性病,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时,而产生的城乡医疗救助"夹心层"是安徽省现行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的一个制度漏洞。对"夹心层"实施医疗救助,是填补现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漏洞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国财政与贸易同时出现了巨额的赤字现象。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美国的双赤字政策必然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作为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美之间紧密的经济往来注定了中国经济必将受到美国“双赤字”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美国“双赤字’’通过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利率汇率综合效应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12.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13.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很大,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财政方面讲,就是要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财政对落后地区的"搏动",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资产价格已到高位,探寻不同金融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如何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显得非常必要而紧迫,而"金融加速器"理论和"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对货币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矛盾的理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和基金的中国金融资产综合价格指数,以2006年第四季度至2020年第一季度为研究期,基于TVP-SV-VAR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与经济波动三者之间的时变关系。研究发现:在正常经济环境中,中国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但资产价格达到高位之后,"理性资产价格泡沫效应"显现,即资产价格随着利率的提高而上升;随着时间推移和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程度的提高,"利率下降→宏观经济增长"这一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逐渐降低;资产价格上涨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严重泡沫时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建议目前宏观调控方向为"扩信用,稳货币,松财政"。  相似文献   

15.
以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托 ,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比较了可测因素———宏观经济政策与不可测因素———“SARS”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弱与特征 ,给出了面对不可测因素“SARS”的袭击 ,政府为稳定社会、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为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劳动者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取胜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美两国GDP等宏观经济指标数据进行数理分析,验证了美国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并详细论述了后次贷危机视角下我国重点领域将受到的影响。在借鉴经济理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问题,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作者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就“十一五”期间如何推行这一思路,提出了必须实施有关基本策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金融、财政、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并预测了2006年的经济走向。2006年货币政策仍然会继续强调“稳健”,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将重点向解决民生和“三农”问题以及刺激消费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倾斜;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2%左右;投资结构和领域将发生改变,增长速度将会有所下降;出口将从超常规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2006年,中国经济将保持8.8%~9%左右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以405家国有企业和220家非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我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投资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投资动机的影响要明显强于经济政策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是推动我国企业开展投资活动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动机受“证券监管制度”变更的影响较小,而国有企业对各项政策的变更都很关注;“充分利用闲置资金”等投资动机受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很大,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等投资动机受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用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经济模型来理解中国货币政策。模型及其估计结果表明,至少在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仍然是适用的,而泰勒规则类的利率规则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货币政策。模型及捡验结果还表明,在我国经济中存在着较大的名义刚性,由于名义刚性的存在,供给冲击不是影响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因素,影响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冲击来自需求方面的家庭偏好及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经济中存在的名义刚性对理解从需求方面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