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第8期《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刊登的《拆封、变卖封存的假劣产品该罚几次》一文,案例的关键是如何认定生产者违法行为的个数。如果认定生产者的行为构成两个违法行为,那么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对两个违法行为都予以处罚;如果认定生产者的行为构成一个违法行为,那么只能按认定的一个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笔者认为此案的生产者实施了两  相似文献   

2.
2002年第8期《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刊登的《拆封、变卖封存的假劣产品该罚几次》一文,案例的关键是如何认定生产者违法行为的个数。如果认定生产者的行为构成两个违法行为,那么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对两个违法行为都予以处罚;如果认定生产者的行为构成一个违法行为,那么只能按认定的一个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笔者认为此案的生产者实施了两  相似文献   

3.
吴代康 《数据》2004,(9):50-51
迟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谕期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这是基层统计工作中的最为常见的一种统计违法行为,但因统计法只做出了对屡次迟报进行处罚的规定(<统计法>第二十七条),且屡次迟报的认定条件又相对狭窄,造成了被调查单位虽有迟报行为但无法处罚,只能待其发展成屡次迟报才能予以处罚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4.
在质监行政执法中,经常遇到一个案件中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本文特指行政违法行为,以下同)符合多个法律条款规定的情形,对当事人的行为应当按照一个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还是按照数个违法行为给予多个处罚,究竟应该按照哪个法律条款进行处罚?对这样的案件,执法人员往往感到很困惑。此类案件主要涉及到两个难点:一是违法行为个数的认定,二是对某个具体违法行为的法律竞合问题。法律竞合的实质在于某一违法行为同时触犯多个法律条文,可见法律竞合只是针对同一个违法行为而言,其两个要件分别为“同一行为”与“多个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在一个案件中存在多个违法行为的情形.此时,正确区分行为个数,对案件查处便显得尤其重要.对(<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0年第2期刊登的<产品未经认证又假冒该如何定性处罚>一案,笔者认为,厘清违法行为个数,确定法律责任归属是案件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下称新征管法)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的认定、处理处罚、税款收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税收违法行为是被审计单位常见的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本文结合审计实践,对审计中常见的税收违法行为的认定处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2005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针对目前各级政府财政行为,特别是财政支出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明确地解决了审计发现财政违法问题后该怎么办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四不像"标注怎样查处>这一案例,列举了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查处企业"四不像"标注案件中,执法人员在对该行为如何定性、如何处罚方面,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应受处罚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9.
案情回顾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9年第2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产品未经认证又假冒该如何定性处罚>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某县质监局在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执法检查中,发现某电器厂生产的电子镇流器未标注强制性认证标志("3C"标志).经立案调查查明:①该电器厂未取得电子镇流器强制性认证证书,属无证生产;②该款电子镇流器外包装标注的生产厂名为"上海某某电子有限公司",属假冒;③电器厂共生产该款违法产品660只,其中已出厂销售300只,库存360只,违法所得1500元,货值金额9900元.针对上述违法事实,是认定电器厂只构成一种违法行为,还是构成两种违法行为,如何适用法律予以行政处罚,在县质监局执法人员中出现了四种不同意见.本案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2004年第1期刊登的<擅改厂名引发处理分歧>一文,对某大米加工厂擅自改动厂名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提出了3种不同的处理意见.笔者认为:此案不应认定为伪造厂名的违法行为,而应按厂名标注不规范来予以处理较为妥当.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此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袁瑛芳 《中国审计》2005,(16):70-71
审计"共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多年来,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实践中,发现不少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大量违反"其他财经法律法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过程中,审计机关的审计处罚主体地位的确定和法律适用始终是困扰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执法的一个难题.如:审计机关适用<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对被审计单位违反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罚被认为是"越权"执法;审计机关适用<价格法>对擅自提价、违规加价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被审计单位以"<价格法>规定价格违法行为的执法主体是物价部门而不是审计部门"为由提出行政复议.  相似文献   

12.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简称<条例>)主要是针对1987年<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简称<处罚规定>)在立法和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订的,重点修改了五个方面:一是对适用范围作了较大调整,从过去的国有单位扩大到涉及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所有单位和个人;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审计、财政和监察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及其权限;三是调整了财政违法行为的种类,具体规定了17类财政违法行为,基本涵盖了目前实践中发生的财政违法行为;四是重新设置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一般不再进行罚款,但加重了对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五是强化和规范了执法手段,赋予审计、财政、监察机关存款查询权、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权、对财政违法行为及处理处罚处分决定的公告权等.<条例>的颁布施行是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审计机关坚持依法审计,规范审计处理处罚行为.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应当在深入学习<条例>,正确理解和掌握<条例>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规范审计行为,严格审计执法,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条例>共35条,从第三条至第十九条共列举了17类58项违法行为(包括每一条最后一项的"其他"行为),与原<处罚规定>(共25条)相比较,增加了9类48项违法行为.<条例>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在处理、处罚、处分的规定上作了衔接(详见2005年第1期<中国审计>第69页至第72页).  相似文献   

14.
审计机关在适用<条例>对财政违法行为实施处理、处罚时,应当强调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处理、处罚法定原则.法定原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处理、处罚依据是法定的,对财政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涉及到行政管理权的合法行使,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因此,必须以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为依据.二是对财政违法行为实施处理、处罚的主体及其职权是法定的.根据<条例>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审计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做出处理处罚决定.三是程序是法定性.审计机关行使处理处罚权,不仅要求实体合法,也要求程序合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四是实施处理、处罚种类和措施是法定的.<条例>对1 7类财政违法行为分别规定了处理处罚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王世成 《中国审计》2005,(12):67-68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罚处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本条例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实践中,对法的生效和废止有不同理解.比如,有人将法的生效理解为对生效前的行为也有约束力;将法的废止理解为对废止前的行为失去了约束力.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理解法的时间效力问题.本文就<处罚处分条例>的时间效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案情回顾】《监督与选择》杂志2008年1、2月合刊"案例探讨"栏目刊登的《生产日期比实际灌装日期推后标注能否认定为伪造生产日期》一文,执法人员在处理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可认定为伪造生产日期,应依据《查处食品标签违法行为规定》第六条规定予以处罚;第二种意见认为,认定该行为属伪造生产日期的法律依据不足,不宜处罚。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2004年第5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同一违法行为能否罚款两次>一文,以某企业在接到责令改正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后的一年时间里,一直在擅自充装、经销氧气为题,提出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该怎样作为的问题.那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到底该如何认定、如何处罚这类案件呢?同时,又该从中得出什么启发和反思呢?现将部分读者来信进行摘登,并将有关专家的观点附后.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1月5日国务院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自2005年2月1日起实施,1987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同时废止.<条例>将是今后对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的依据,它产生于<规定>,脱胎于<规定>,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审计》2005,(8):14-15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审计执法监督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它明确了执法主体,调整了适用范围,强化了执法手段,完善了法律责任.由于在我们的审计工作中经常会被用到,所以深刻学习领会<条例>的有关精神,是目前我们法制工作的一个重点.我办在贯彻学习<条例>上分两个阶段,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不仅规定了行政处分在财政违法行为中的适用范围,还规定了各类财政违法行为及其相应的行政处分量纪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