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板栗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板栗保鲜已成为果农提高经济收入的关键技术。羧甲基壳聚糖是壳聚糖的衍生物,是一种天然生物制剂,具有较好的抗菌保鲜功效。首次提出将羧甲基壳聚糖应用于板栗保鲜,并系统研究了此保鲜剂对板栗的作用机理及保鲜效果,旨在寻找一种适用于板栗的新型天然可食性复合保鲜技术,以提高板栗贮藏品质,调节延长板栗货架售期,实现效益最大化。以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为主剂,通过添加最佳复合配比茶多酚抑菌成分,制成复合保鲜剂,在低温条件下对板栗进行保鲜,防止其在储藏过程中出现失水、霉变、发芽等问题,延长保鲜时间,提高商品率。以质量分数为2%的羧甲基壳聚糖为主剂,质量分数为0.02%的茶多酚为助剂,配成复合保鲜剂对板栗进行保鲜,在-3℃下贮存8个月,基本保持了板栗的新鲜度,好果率达97%以上,含糖量由原来的28.72%上升到32.14%,增加了3.42%,淀粉含量42.89%,蛋白质含量4.23%,失水率仅为2.1%,板栗外观新鲜,果仁无失水皱缩现象,保持了板栗原有的色、香、味。  相似文献   

2.
果蔬采摘后仍然进行着呼吸作用和蒸发作用。呼吸作用消耗养分,吸收O2,呼出CO2,产生呼吸热。果蔬的呼吸作用要受到包装环境温度、气体(O2、CO2)浓度的影响。温度越高,O2浓度越高,CO2浓度越低,呼吸强度就越强,反之呼吸强度越弱。最常见果蔬保鲜的方式有低温冷藏和自然气调两种。本文仅就果蔬的呼吸作用,从其影响因素—温度、气体浓度出发,探讨这两种保鲜方式的设计计算理论。一、果蔬呼吸机理实验表明,果蔬的呼吸作用分解其养分,使其干物质(C6H12O6)的含量达到一定的低限,便失去风味,丧失食用价值。这一最低线就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添加甘油对疏水改性木薯淀粉膜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的影响,甘油的添加降低了疏水改性淀粉膜的玻璃转化温度、储能模量及水蒸气透过量。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上限时,疏水改性淀粉将会出现固态及液态两种形式。热的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甘油可以抑制淀粉微粒的沉淀。与羟丙基淀粉相比,疏水改性淀粉中添加不同量的甘油并涂覆于基材表面,对基材的阻隔性、水蒸气透过量、接触角及可勃吸水值均有一定影响。从表面施胶基材的可勃吸水值和水蒸气透过量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淀粉的成膜性对基材的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成膜性可以改善基材的阻气、阻湿性,而对基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不大。随着甘油含量的逐渐增加,基材的水蒸气透过量不断减少;但仍无法得到较好的阻湿性能。本文中所用的疏水改性淀粉具有较好的氧气阻隔性能和接触角,因此,表面施胶后的基材具有较好的疏水特性。同时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淀粉沉淀对基材性能的影响,利用淀粉沉淀对基材表面进行施胶后即使淀粉成膜性较差,也可以得到较低的水蒸气透过量和较高的接触角。通过增加疏水改性淀粉中甘油的含量,表面施胶基材的可勃吸水值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
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非线性聚合物,具有高度支化结构和大量可改性端基,其反应活性高、溶解性好、黏度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以顺丁烯二酸酐和多元醇经开环半酯化反应,得到以多元醇为核的水溶性超支化聚酯型单体,用其与作为反应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进行乳液聚合,制备得到粒径为70~110nm的纳米级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其后用FTIR、DSC、SEM对其性能进行表征。重点讨论了支化单体配比及单体滴加顺序、链转移剂类型等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并对乳液的固含量、粒径、稳定性以及胶膜的形貌及胶膜的吸水性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超支化聚丙烯酸酯类乳液的黏度较低,稳定性较高,所得胶膜平滑光整;且制备成本较低、工艺简单,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复配增塑剂丙三醇和乙二醇对聚乙烯醇(PVA)进行改性,实现熔融加工;然后通过熔融共混方法与聚苯乙烯(PS)共混,制备具有吸湿功能的PS/PVA包装片材,并对该共混片材的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复配增塑剂丙三醇和乙二醇的质量比为4:1,复配增塑剂的用量为50phr时,可很好地实现PVA熔融加工效果;当PS与PVA质量比为6:4时,干燥片材的力学性能最好;在不同湿度下,吸湿7天后,其力学性能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聚乳酸薄膜表面SiOx层的制备与阻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乳酸是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新型绿色包装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及对人体和环境的无毒性等,广泛应用于各种包装领域。本研究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厚度为40μm的聚乳酸(PLA)基材上制备阻隔性能优良的SiOx层。制备的SiOx层无色透明且与基材附着牢固。实验分别采用FTIR、SEM和AFM对沉积的SiOx层进行结构和表面性能分析,以表面轮廓仪测量SiOx层厚度,以透氧仪和透湿仪表征SiOx层的阻隔性。结果表明:制备的SiOx层表面结构均匀致密,平均厚度为174nm,透氧率从原膜的167.52cm^3/(m^2·24h)降低到17.88cm^3/(m^2·24h),透湿率从原膜的132.93g/(m^2·24h)降低到15.23g/(m^2·24h),阻隔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低成本的纸和类纸基材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印刷电子领域。以纸或类纸为基材,采用功能墨水(如导电聚合物、半导电聚合物和碳纳米管)可以制备诸如晶体管、电容和感应器等电子元件。目前的相关报道很多,如在报纸上印制有机光电二极管,在微生物纤维素膜上印制电子纸显示器,在纸基上印制可折叠热致变色显示器及在真空沉积聚对二甲苯涂层纸张上印制高性能有机薄膜晶体管阵列。  相似文献   

8.
聚乳酸包装材料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保包装产业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阶段,国内外对具有高安全性和生态效益的包装材料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聚乳酸(PLA)作为环保材料的一员,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具有不可估量的消费潜力和发展前景。本文对直接合成聚乳酸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红外表征及X射线荧光衍射(XRD)分析方法,分析了制备的聚乳酸结构,探讨了制备过程中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乳酸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实验条件下,选用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12~14h、辛酸亚锡用量n(I)/n(M)=0.005时,可得到高产率的聚乳酸。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铜导电油墨在聚酰亚胺(PI)薄膜上进行喷墨印刷形成铜导电层,并研究基于铜络合物的铜导电油墨与柔性基材的相关性。本研究首先采用氧等离子体对PI薄膜表面进行改性,以测试接触角来表征改性前后薄膜表面性能的变化。通过优化等离子体反应参数使接触角降低。再利用喷墨印刷在改性前后PI薄膜上沉积铜导线,在200℃氢气环境下进行热处理,印制铜线发生烧结而收缩。采用光学显微镜(O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XRD)、非接触式三维轮廓仪和四点探针分析铜导线形状、微观结构、晶体结构及电导率。结果表明,经氧等离子体改性的PI基材上可成功沉积具有纯铜相的连续铜导线且具有良好的烧结微观结构,同时确定了铜导电油墨与基材表面性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义和特点、成立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模型和运作模式、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路径和策略、中国企业集团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随着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建立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有效扩张和发挥规模优势的重要方法,中国企业也具备了相应条件来建立企业共享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水性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UVPU)和水性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WEA)两类预聚物的共混性能。采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环境扫描电镜等仪器分析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光固化速度、固化膜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及成膜的截面形态。研究表明,两类预聚物的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紫外光固化速度快。在WEA中加入20wt%的UVPU固化成膜,断裂伸长率可提高1.5倍,光泽度是100%UVPU固化膜的1.23倍,但拉伸强度有所下降。电镜观察表明,两类预聚物分子之间能够相互聚合,形成类似网络互穿的结构。该新型共混体系在印刷光油和印刷油墨连结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采用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制备低维VO2(B)纳米材料,然后在N2(99.999%)氛围中将VO2(B)进行623K热处理,得到VO2(M)蓝黑色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力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测试样品的成分及形貌特征。结果发现:水热法制得的VO2(B)经热处理后得到VO2(M)纳米带,该纳米带有数微米长,宽100~150nm,厚20~30nm,是典型的纳米带状结构;溶剂热法制得的VO2(B)经热处理后得到花瓣状纳米团簇的VO2(M),该花瓣状团簇纳米材料由超薄薄片组装而成,长短不均,宽约数10nm。将VO2(M)纳米粉体、高分子分散剂和硅树脂混合制备得到智能控温包装材料(ICT—PM);通过变温红外测试,发现以水热法和溶剂热法所制备的VO2(M)为基础的包装材料的相变温度为341K,这一结果为VO2(M)在智能控温包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高阻隔陶瓷薄膜包装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各种镀膜方法及特点;系统综述了国内外AlOx、SiOx薄膜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分析了陶瓷薄膜包装材料制造过程中影响阻隔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了提高薄膜阻隔性的基本措施,由此展望了高阻隔陶瓷薄膜包装材料发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