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杜威以"教育"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探讨道德教育走入现实生活的内在诉求,阐明学校的社会功能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导向,显示出回归现实的生活教育观。道德教育面向现实生活的态度,反映出"教育即生活"的核心理念,即从现实生活中展开道德教育活动,以确立人们的日常习惯和道德行为,使道德教育面向现实与走入生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知道了“以何而生”的人们却越来也不懂得“为何而生”,道德滑坡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同样也使得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处于瓶颈状态,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造成德育困境的因素及超越路径,为现如今的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孙秀丽 《理论观察》2007,1(6):58-59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但今天,道德教育部分偏离生活世界,造成道德教育结果的偏差.所以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必须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取“制度化模式““灌输式模式“等教育方式,导致学校道德教育走向误区--脱离生活,缺乏情感体验,缺乏人文关怀,造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因此,要想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就要使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使知识性道德教育与生活性道德教育相结合,以人为本,把德育建立在人对人理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源于社会生活,现实生活世界是建构整个道德教育大厦的基础和原发性根基。道德教育只有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散发其迷人的魅力,显示出德育自身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培养人们对于生态发展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进行的教育,它是现代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具有同时性、渐进性、重点的选择性等基本特征。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知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这决定了生态道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性与普遍性、实践性与持久性、完整性与一致性的基本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和投入,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创新生态道德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7.
李奎刚  韦珂 《理论观察》2015,(3):137-138
当前,互联网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大学生是网络应用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因此,它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和对策,期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8.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方面要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建立健全社会制度环境和道德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培养人们"荣"与"辱"的道德情感,体现道德教育的人格关怀,加强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体现在政治生活方面,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自身的特点,需要高校从从教育管理入手,把知识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体系,让学生们有清醒的网络政治意识和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引导大学生进行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张元 《重庆与世界》2016,(34):13-20
从现代性角度来看网络虚拟社会,有利于认清主体网络生活和当前网络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在现代性语境中,网络开放性和全球化易导致网络行为主体道德观念弱化、价值取向紊乱和民族意识弱化。网络技术"去人文化"使得工具理性大肆扩张,物化困境加剧,社会秩序动摇,生活意义的匮乏和缺失。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社会失序和主体自由丧失,人类自我中心主义泛滥,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和冲突的不断加剧,使得人们不得不依附于贫乏而低俗的物化生活方式,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就是主要存在形式之一,贫乏而低俗的物化生活方式导致人们陷入一种病态的快感体验及享乐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上一篇,我们说了道德教育的问题。这一篇,我们来说说苦难。2007年至今,四川地震、金融海啸、甲型流感等一系列事件,正蚕食着人们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幸福生活。自然环境加快恶化、天灾人祸频繁发生、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存好像变得越来越艰难,这究竟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别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产生的渊源、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采用的教育方法的差异等方面阐述了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同时,从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必须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等方面明确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在联系,从而论证了将道德教育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工作计划,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灌输德育的知识理念,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生产以及生活受到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影响十分深远,网络文化作为对文化发展不同形态的扩充,在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但同时,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对主体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需要结合主体的发展,注重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从而在理性的网络文化下推动主体的健康发展。文章在分析网络文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文化与主体发展之间的联系,重点论述了网络文化对主体发展的双重影响,以及如何促进网络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丁·L·霍夫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移情与道德发展理论关注亲社会性的道德移情,他从道德移情发展的机制、方法入手,提出了人们通过移情可以感受他人的处境,促使人去帮助受困难者,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霍夫曼的道德移情发展理路为当今我国知行统一不够的道德教育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等四个方面,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与开展作初步性的探索,以期促进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闾彬  华南 《理论观察》2007,(2):31-32
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应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为立足点,以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思为基础,以具体的道德实践为手段,以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培养自觉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并注重道德教育的层次性、生活性和时代性,来帮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欣 《黑河学刊》2011,(8):32-33
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是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等级社会中,礼仪训练等同于道德教育。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以后,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道德教育。现在,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的必要准备,学校与家庭中的礼仪训练如被赋予道德内容,它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无论古今中外,先哲们都在试图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引导人们对真理的探究,将人“哲学化”.中国传统德育所追求的,是使人们自身修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内圣外王”的极高境界,与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德育目标中“哲学王”所具备的理想人格有着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李萌  王小丁 《魅力中国》2009,(16):118-119
杜威教育思想体系中,德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生活化,教材应与社会生活连接在一起,研究社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宏瑞 《黑河学刊》2012,(1):158-159
约翰.威尔逊是当代英国著名的道德教育理论家,在《道德教育新论》一书中,他阐明了自己对道德教育独特的见解,大篇幅论述了道德教育的背景和哲学基础,并且指出了实践道德教育的方法,他的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