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数字经济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各地的碳排放强度,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和低排放城市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还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层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着重探究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数字经济释放城市经济高质量红利的重要中介因素和门槛因素。数字经济红利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红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红利最大,成渝城市群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群最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运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分析法以及ArcGis探究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仍然存在;数字经济整体关联网络的通达性、稳定性好,但联系紧密程度不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海、无锡、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在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而舟山、铜陵等城市中心性均较低,位于边缘;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距离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应树立协同发展理念,注重数字经济圈建设,构建数字经济新基建,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制造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2011—2021年数据,从城市层面探讨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影响。其中,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其合理化的影响作用,大湾区城市群的情况则相反。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劳动技能结构提升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应用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和数字化发展环境等维度存在差异。各地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完善城市群内部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健全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市场生产端与消费端构建数字经济碳减排的理论框架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碳减排效应,且经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在数字经济的三个子维度中,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对碳减排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数字交易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对碳减排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在东中部、高市场化程度和高创新创业水平的地区更加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生产端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端的消费结构升级来降低碳排放强度。这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变,区域一体化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区域一体化能否对经济增长带来促进作用值得关注。论文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区域一体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促进作用随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第二,区域一体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具有异质性,这一促进作用与城市规模正向相关;第三,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区域一体化能够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生产率提升和要素分配效率提升三个维度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碳排放通过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数字经济转型,而数字经济也通过影响碳排放的技术进步水平影响碳减排。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及绿色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经济转型也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与城市人口密度和GDP水平正相关。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税收收入及其相关指标的具体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区域税收差异及溢出性问题。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扩大了税收收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的数字经济对税收收入均具有正向效应;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税收收入的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我国东部、西部地区;异质性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税收收入的促进效果具有正向递增效应;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高技术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测度2012—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中国沪深A股高技术上市企业年度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市场发展角度出发,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依旧成立;技术市场发展在数字经济与高技术企业创新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夯实企业创新基础;完善技术市场,推动企业成果转化;激发区域创新潜能,提高中西部企业竞争力,以此促进高技术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数字经济究竟促进了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促进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该结论在处理内生性、替换被解释变量以及滞后解释变量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资本投入促进自主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知识产权保护较强的地区显著,对模仿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和知识产权保护较强的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省域间自主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数字经济对自主创新的正向空间溢出并不显著。因此,应强化数字核心技术供给,畅通数字创新渠道;缩小区域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均衡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释放知识产权保护红利。  相似文献   

11.
李朋林  候梦莹 《财会月刊》2023,(10):153-160
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构造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过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降低碳排放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四条途径影响碳排放;数字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由此使得中部地区在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过程中有较为突出的后发优势。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红利及因地制宜推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影响地区市场潜力继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市场潜力在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传导作用得到了实证支持。(2)从全国整体来看,市场潜力构成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变量。分组回归发现,市场潜力的传导效应主要在西部地区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较高的地区得到支持。(3)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链式中介效应和多重中介效应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正向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在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此,应推进经济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筑牢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网络,驱动地区均衡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市场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11—2020年面板数据,探析数字金融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与空间滞后模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市场一体化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且产业结构升级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中介机制,经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双重驱动力。数字金融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地理和经济邻近地区的市场一体化进程。从区域异质性来看,数字金融对市场一体化影响在东部地区呈现空间集聚特征,中部与西部地区尚未形成区域内协同发展格局。为此,应夯实数字金融基座、推动产业集群跨界共建、加速区域市场协调发展、驱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以此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模型、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效应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绿色转型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西部地区;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第三,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门槛效应,越过单门槛值后数字经济正向作用力增强;第四,数字经济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数字技术、打造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以及鄂豫湘城市群作为样本地区,从碳金融交易机制、商业银行业和企业战略调整三个视角,分析了碳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选取2006-2016年样本地区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出九省市和三个城市群的碳金融发展水平,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三个城市群碳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碳金融发展水平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同时,不同城市群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主要归结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和发展阶段。最后提出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的投资力度,加强产业的集聚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的扩散效应,利用各地区的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标:测算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0~2010年的环境经济绩效。研究方法: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变化两个指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均非常显著,规模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值。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更倾向于“高投资率”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后,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环境技术效率水平更趋于分化,非平衡性加深。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水平略高于珠三角城市群,表明其他因素的贡献抵消了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效率水平落后的负效应。研究创新:同时运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和分析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环境经济绩效的区域差异。研究价值:传统经济绩效评价方式忽略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变量的刚性约束和时代对绿色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因而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面板门槛效应、工具变量等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与低级、中级、高级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高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水平,尤其是显著提高低级和高级人力资本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东部和中西部角度,还是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角度,数字经济发展均正向推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水平,且在低级、中级、高级人力资本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地,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低时,数字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具有积极作用,但到达一定阶段之后则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各地区应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合理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人力资源有效性,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借助数字经济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利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正向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技术创新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政府支持对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细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构建全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升融合效能;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创新;聚焦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双向经济联系规模及网络空间结构,纳入异质性城市层级结构,验证城市中心性与城市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北京与天津的中心性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多中心结构特征,空间结构较为扁平化。核心—边缘结构中城市中心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较小且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但多中心城市结构下中心度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显著推动城市群整体发展,且边缘城市在城市网络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