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趋势。探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中的特殊作用,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使用十大城市群164个地级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发展对群内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约束条件。结果表明:(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地区收入差距呈现显著的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目前部分城市群扁平化的空间结构抑制了地区收入差距的下降。(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城市群分工深化和市场一体化是多中心发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3)调节效应分析显示,城市群规模强化了多中心发展的收入缩减效应,而基础设施与多中心空间结构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值得思考的命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个体时间双向固定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11—2019年中国省级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且呈现“西高东低”的地理格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增长且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地理格局。计量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正U型”关系;产业集聚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金融支持起到调节作用,延迟了数字经济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起始时间。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负向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空间分异,即在东、中和西部地区呈“正U型”关系,在东北地区呈“倒U型”关系。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数据要素跨域流动,统筹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是关乎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大格局的核心环节。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群人口集聚是否会影响域内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仍需进一步探究。本文以2009年至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城市群人口集聚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人口集聚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缩小了一般薪酬差距,扩大了超额薪酬差距,为保证城市群人口集聚对收入分配的正效应,必须抑制高管超额薪酬。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考虑了知识交流和技术溢出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可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相关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在理论层面无论是将外流劳动力归入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单纯的劳动力流动都未熨平收入差距,反倒拉大了差距。这与国内现有研究以及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形成了典型的悖论。本文认为发达地区在劳动力流入后的技术扩张、欠发达地区在劳动力外流后的技术存量因子、外流劳动力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回的劳动报酬比等因素构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变量。实证研究也印证了劳动力流动拉大收入差距的理论推导,并发现库兹涅茨效应目前在我国并不显著。因此,需要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宏观政策,尤其偏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加大对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公共福利均等化等多重渠道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薛占栋  李璇 《经济师》2014,(3):31-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扩大、再缩小的趋势,而同时,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如何解释两者的关系,劳动力流动到底是否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或者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不同于以往关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间收入差距关系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梳理,文章加入了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对两者关系的相关主要研究,希望能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全面、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初期,一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普遍性。我国城市化进程有效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发挥了城市的辐射作用,从劳动力流动、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多个方面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偏向政策、既不合规也不合理的农地征用政策等明显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应从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入手,充分发挥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着力消除或减少其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消极作用,使我国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数字鸿沟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可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新型城镇化对高分位、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大。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新型城镇化可通过缓解一级数字鸿沟及二级数字鸿沟,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门槛效应检验证实,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新型城镇化的单重门槛效应以及数字鸿沟的双重门槛效应。据此,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农村数字新基建布局、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建议,以期为助力共同富裕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1987年到2008年28个省的面板数据,本文发现:无论是以就业人数还是以总产值来度量,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都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通过雇佣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生产的工业品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抵补了一部分由于劳动力流动限制而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然而,本文更为重要的发现是:与其利润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乡镇企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年度作用递减;并且,在1998年之后,其作用的估计值在零附近一个很小的区域内摆动。这说明城乡间的产品流动对于生产要素流动不充分的补偿作用可能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在我国高度竞争的工业品市场上,位于农村的工业企业是没有优势的,因为它们缺乏城市工业的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只有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加强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流动、培育完善的要素市场,而非继续鼓励农村工业化,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也处于持续不断的形成与演进当中.文章以中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中介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内部所形成的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服务业、外围城市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分工格局,对城市群整体、中心城市、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机制来看,城市群产业分工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带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基于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的提升,更体现在结构的优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并行推进,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光普 《经济师》2014,(6):71-73
文章利用省级历年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等计量经济模型,采用OLS回归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从不同时间段来看,1992年之后,劳动力流动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不同区域来看,中、西部的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付煜  袁培 《当代经济》2021,(4):68-77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被社会广泛关注,交通基础设施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利用2009-2018年山东省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城市化水平为中介变量,研究了山东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他变量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与机理.研究表明:一是从山东省整体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可通过促进城市化水平提升,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对不同地区而言,鲁中、鲁西南、胶东半岛等地交通基础设施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效果显著,而鲁西北地区则作用效果相反;三是只有鲁西南、鲁中地区中介效应显著,其他地区无法证明"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此中介效应;四是其他控制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根据不同区域而作用机理与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2.
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决定暗含了迂回生产水平决定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决定共同富裕程度,而共同富裕程度决定的市场规模又反过来决定迂回生产水平。基于2003—2014年城市级别数据并将共同富裕纳入斯密-杨格定理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生产链长度增加带来的城市迂回生产水平提升对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第二,在城市迂回生产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城市迂回生产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从而避免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快速扩大,并且城市迂回生产还会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第三,考察城市迂回生产的分工深化趋势的影响后发现,嵌入全球分工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富裕程度的提升,还能够有效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上述结果意味着,如果要从生产分工的角度来助力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就需要鼓励城市积极嵌入生产链进行协同分工,特别是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  相似文献   

13.
王佳莹  张辉 《经济管理》2023,(6):193-208
要素收入分配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如何优化资本和劳动要素分配结构,是发挥初次分配基础性作用和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课题,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旅游业等新型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份1998—2020年的面板数据,深入探究旅游业发展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能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并降低资本收入份额,有利于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旅游业发展对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的正向作用在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时间异质性分析表明,其正向影响在2008年后开始凸显;分位数异质性分析表明,其正向影响在劳动收入份额较高的分位处更为突出。本文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和旅游收入效应视角,证明旅游业发展能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拓展要素禀赋等相关理论在旅游业等新型服务业中的应用范畴,也能为发挥旅游收入效应在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的积极作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因为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城市劳动力市场歧视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郑敏  周军 《时代经贸》2007,5(4X):44-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扩大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并切实发挥政府财政的社会再分配功能,为实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目标模式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而金融发展作为消费环境的重要内容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人均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作用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总体上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机制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通过人均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且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金融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金融发展通过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了居民消费,该中介效应在中部地区的消费促进作用表现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的中介效应最小;且人均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在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理论认为,劳动力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但我国却出现了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文章在认真研究中国转型时期背景和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现实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发现由于转移劳动力只能得到其创造财富的较小部分,因而仅有就业转换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不能缩小,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为此,应通过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地区投资等多种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流动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伴随人才"渗漏"的"劳动换工业品"的物质能量循环.这个循环正在催生一个新的分工格局:东部地区演化为工业品的生产中心和经济中心,中西部地区转变为人才输出地、生产要素提供地和工业品的消费地.在市场力量作用下所形成的这种分工格局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因此,要缩小地区差距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经济金融化趋势下的住房金融化放大了中国房价波动,房价与居民收入变动间的反馈循环加剧了收入不平等,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冲击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住房金融化与房价之间、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均存在双向正相关关系。住房金融化推动了房价上涨进而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收入不平等与住房金融化之间呈U型关系,住房金融化水平随收入差距扩大先降后升,当收入不平等程度超过拐点,住房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通过房价变动拉大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扩大也加深了住房金融化,两者间呈现典型反馈循环效应。因此,政府应充分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调控,推进房地产去金融化,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就全国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正向影响,且该影响作用具有一定滞后效应。就时间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性;伴随时间推移,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持续增强。就地区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多维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放大中国式现代化溢出效应、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