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载体,受到学界和实业界广泛关注。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不同,资源配置与协同合作方式也不同,导致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依据共生理论主体—网络—环境研究框架,构建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组态模型。以7家核心企业及创新合作伙伴为案例分析对象,采用fsQCA方法探究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各有2条,核心条件不同,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也不同。第二,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具有通用型特征,受主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嵌入与数字环境3个层面耦合作用的影响。第三,无论是技术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创新能力均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价值共创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价值主张异质性视角探究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差异,有利于深化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理解与认知,为企业基于不同价值主张实施价值共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畅  李建华 《经济纵横》2019,(3):122-12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转型发展、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创新生态系统是以生物学隐喻的方式研究形成的创新系统范式,被看作是创新3.0时代的核心要义。基于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视角,借鉴五重螺旋理论构建的"政府、企业、科研、用户、自然"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各要素间的生态互动、创新联结及知识转化等方式,可形成遗传、变异、衍生和选择等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整个系统的协同升级。对此,需要发挥政府创新政策的指导作用,大力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发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全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升级;发挥科研组织的原始创新优势,助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迈向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设计合理的制度框架,构筑良性的创业生态,从而有力支撑双创战略,就成为政产学研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个主题,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联合主办,浙江向上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制度设计与生态优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于2016年10月15-16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实务界人士等近150人参加会议。围绕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征、主体互动与微观机制等主要问题,与会代表开展了深入交流,现将会议成果综述如下。 一、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征 吉林大学蔡莉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业参与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及相关企业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创业环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彼此间进行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体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数量和创业成功率)。具体表现为多样性、网络性、共生性、竞争性和自我维持性等五大特征。作为创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理论界重点关注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和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杨万东从经济演化的视角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特征界定,指出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应当具有丰富性、交互性、自主性与竞争性、规则性、有机性、不确定性与周期性、情绪化与波动性、共生与包容性、结构性与系统化、纠错和淘汰机制十大特征。他强调在当前中国情境下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关键是要发挥市场自组织能力,不保护落后,不打击先进,不支持封闭,不反对竞争,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更深入全面的分工协作。同时,政府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其着力点应当是提供全方位的适合企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 浙江省政协盛世豪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新常态特征和信息技术革命特征,决定了未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为此,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必须结合经济新常态和信息技术革命,在构建合理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时坚持这三点:以创新引领需求,提升供给有效性;增强自生能力,确保内生发展动力;创造价值或综合效率,实现系统层面的竞争优势。这三个原则三位一体,指出了当前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与优化的方向与重心。 清华大学石磊以工业生态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国家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指出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划都是影响工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力量,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路径,而不能简单定义为政府驱动或者市场驱动。工业生态系统中会出现各种死锁的情况,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新是打开死锁的利器。在促进创新的同时,要善于利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确保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互动 在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性基础上,与会专家也集中研讨了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其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基于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基于政府的互动机制;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机制。 首先是基于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吉林大学蔡莉指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创业企业及其机会集,系统之中互动机制的核心就表现为围绕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的多主体互动。在创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蔡莉提出了多主体视角下的机会发现观和机会创造观,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共同构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机会集。 其次是基于政府的互动机制。盛世豪关注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政府角色,认为政府必须做好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升要素禀赋,特别是主体素质;激励创新活动涌现;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扶持新兴产业成长;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在政策体系方面,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优化创新平台、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降低创新成本、分担创新风险。浙江工商大学项国鹏等人实证测量了区域创业政策对区域创业绩效的影响。创业政策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区域政府激励当地创业活动的顶层设计,也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部互动机制。 再次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机制。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崔瀚文重点分析了围绕核心企业的创业生态系统之中的互动机制。他主要以阿里巴巴为对象,认为平台经济成为互联网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围绕平台企业,众多小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形成了“大平台+小前端”的典型组织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平台降低小企业创新创业门槛,依托平台服务,大量创新创业机会涌现,而大量的小前端聚合在一起也为平台带来了需求和流量,从而形成大平台与小前端、小前端之间的合理互动,促进这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来自创投界的盛建峰分析了创投机构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机制。他认为,创投机构是创业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因为创投机构能够有效串联资本、创业精神、知识(知识产权、专业技能、行业经验、市场知识),而这正是创业企业能够持续运营的关键要素。所以,创投机构在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应该集中于:价值发现者、资源配置者、创业推动者、创业生态链完善者。 在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多主体互动机制基础上,与会者分别关注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典型载体--中关村、硅谷和中国县域电商。吉林大学蔡莉对中关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翔实的数据指出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集中体现为基于机会集的互动。浙江大学邬爱其重点探讨了美国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升级经验。他发现,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表现出四大区域特征,即知识密集型行业就业结构、强大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活跃的创新创业投资、鲜明的人口与教育文化特征。硅谷创业生态系统持续演进的根本动力在于围绕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构建了以特色化创业企业为中心的动力模型,这个动力模型的本质是阐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合理分布和动态平衡,从而推动创业企业在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并行发展。作为一个创业者,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秘书长莫问剑提出了优化县域电商生态系统的策略。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电商平台企业在农村的战略定位、政府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及推动县域电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三大问题:政府政策性投入不够、落地不到位;平台电商、培训机构工作的流于形式;县域电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此,莫问剑认为县域电商内生动力是构建县域电商生态系统的关键,必须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县乡村物流体系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协同并进,实现整个县域生态的价值重构和再创造。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解读了创业生态系统,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应该是创业企业,创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建立良性的生态结构和通畅的互动机制,确保创业企业能够持续发现和创造机会,从而突破创业的资本、人才、知识以及合法性约束,实现创业企业可持续成长。 三、创业生态系统的微观机制 文化环境是创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环境,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创业企业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行为特征。上海大学于晓宇等重点关注了不同创业文化背景下的创业失败现象,探讨了中国式创业失败在归因、学习与决策方面的特点。他利用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研究方法,比较了中美创业失败案例,归纳出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随后决策的特点。中国创业者面对创业失败更倾向自我归因,而不是环境问题;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更强调对外部环境的学习,而不是自我素质的改善;在创业失败后决策,更倾向于承诺升级,而不是退出。浙江工商大学陈宇峰重点关注了温州模式,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温州企业家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对其经营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微观根源在于企业家层面的以关系型交易为特征的文化环境,企业家所嵌入的血缘关系、人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行为,这使得个别企业家的失败进而演化为整个地区的危机。 除了文化环境,创业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区域环境对创业行为也有影响。东北财经大学韵江探讨了“互联网+”生态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问题。他认为,“互联网+”对商品价值带来新的挑战,使得商品的“功能价值”下滑,而“信息价值”和“体验价值”增加;“互联网+”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和在位企业的垄断性;“互联网+”也带来了消费者地位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企业控制转变为消费者控制。因此,“互联网+”重构了现代企业的生存空间,表现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涵盖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网络结构,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引导了企业的基于责任竞争力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在此基础上,韵江构建了以平等和公民责任为中心,以“信息”责任创新、“通路”责任创新和“互动”责任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内容框架。 武汉大学周洋和华语音研究发现,网络使用不仅提高了家庭的创业意愿,还显著提高了创业收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网络使用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网络便利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浙江财经大学田家欣等人发现,产业集群的多维邻近性能够直接促进集群新创企业的成长,对集群内部已建企业的模仿能够促进集群新创企业的成长。 创业者的个体特征与学习机制也是微观层面的热点话题。山东财经大学陈寒松认为,新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演进的设计过程,期间伴随着多种学习交互作用机制;对于大学生创业者,侧重于传统行业的创业者更多采取经验学习方式,侧重于新兴行业的创业者更多地采取认知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谈经验学习,经验学习需要向认知学习过渡,并通过实践学习,反复试错提升企业学习能力。 浙江工商大学黎常和夏晓勤的实证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并没有表现出更低的创业意愿和个人态度,但女性在感知创业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方面要低于男性;感知行为控制在性别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个人态度和主观规范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建构了以知识协同为途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创新主体为网络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规律。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谷歌、阿里巴巴、浙大网新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脉络和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基于全球创业指数(GEI)报告对创业生态系统测量指标的界定,从社会创业态度、企业家能力和个人创业抱负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了中国和韩国创业生态系统的差异.研究认为,完善我国创业生态系统,应继续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建立普惠性的创业技能培训体系、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作用和引导建立初创企业风险投资机制,同时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数字创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的创新主体已经很难超越所根植的网络独自完成创新的全过程,协同创新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发挥着引擎作用。基于文献梳理和对区域创新网络特征、主体功能的分析,研究了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机制及其运行机理,为主体各方探索和实践依靠区域内部创新资源和支持力量进行协同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业生态系统作为创业的重要栖息地,已经成为当前可持续创新的重要载体。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借助于生态学隐喻,实现了内涵与外延的深度解构,但关于创业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功能实现及结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有待深入。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创业生态系统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系统梯次涌现过程中的社会资本流动,进而得出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轨迹,并从功能范式与结构范式两个方面分析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驱动机制。基于此,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内,创业企业与各创业支持种群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知识、资金等创业资源的交互和协同。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分析系统内多种群对中小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并以浙江科技型特色小镇内创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中小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创型特色小镇作为我国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对当地创新创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核心企业主导的创新网络的科创型特色小镇,具有更强的发展动力。因此,探索核心企业网络能力、创新网络与科创型特色小镇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杭州云栖小镇为例展开研究,结果发现:①创新网络演化阶段可以划分为差距清晰化阶段、提升探索阶段和成熟规范化阶段;②核心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演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创新网络演化不同阶段存在差异性;③核心企业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和科创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存在协同演化。  相似文献   

10.
许倩 《经济地理》2019,39(2):152-160
基于复杂网络和创新网络的概念,对创新网络中核心主体的知识协同及其演化活动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构建知识协同演化模型,设置知识主体的协同行为策略和创新网络结构更新规则,模拟新兴技术企业与学研机构间知识协同活动的动态变化,研究在"纵向交叉"型创新网络中,核心主体间的知识协同及其演化活动对主体及整体网络的知识水平、知识增长率、合作水平以及协同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固定主体策略和网络结构下,具有更多积极知识主体的创新网络更有利于知识协同;在固定主体策略下,网络结构更新越快,知识协同效果越好;主体策略和网络结构同时发生变化时,知识主体较快的策略更新速度伴随较快的网络结构更新速度更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知识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生态系统,是由平台主导企业提供基本创新架构并与其它相关企业及关联机构组成的网络组织,企业间网络关系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基于企业间网络关系分析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的成员、联系、结构及功能特征,讨论网络结构变量对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山东省30个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为调研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数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强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主导企业、系统内伙伴企业密度、企业本地化以及企业异质性4个因素对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系统内伙伴企业互惠性和居间性与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关系不显著。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保持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通过创新主体网络协同,构建出价值共创的创新生态系统,以便在数字化时代感知并适应数字环境变化,为此需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机理进行探究。以数字创新企业——华为汽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分析法,基于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研究华为汽车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和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创新企业构建出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历经三个阶段,拥有三条演化路径和四种能力。三个阶段为整合数字资源阶段、拓展数字资源阶段和共享数字资源阶段;三条演化路径为市场需求、跨界交流和网络协同的路径;四种能力为信息感应、资源整合、资源获取和资源重组能力。(2)数字生态环境和动态能力是推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演进的内在动力,使系统组织构架不断升级,派生更多创新主体,形成网络协同架构。研究结论对数字创新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理论性指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结合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机理及路径范式,揭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创新联合体形成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即发挥数据赋能的驱动作用,从而实现创新联合体跨界战略网络协同、跨界组织网络协同、跨界资源网络协同、跨界制度网络协同,形成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实现产品功能、生产制造及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凝练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路径范式:“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传统龙头集群企业—超级消费者”交互赋能。结论可拓展数字创新理论及价值共创理论,为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为智能汽车领域创新联合体建设及颠覆式创新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明晰核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的价值网络演进路径,对系统内各主体企业获取互补性资源,进而促进系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意义重大,但现有相关文献鲜见。基于扎根理论,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4家样本企业进行分析,聚焦知识、资源和技术等创新要素,探究核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价值网络演进路径并构建相关模型。结果发现,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在构建“线—面—体”价值网络过程中,一般采取资源简构、资源拼凑和资源整合等模式获取所需资源,并通过能力强化、能力重构和能力拓展等方式增强其巩固知识、资源及技术的能力。结论不仅丰富了特定背景下价值网络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而且可为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通过优化创新路径实现高效创新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is giving peripheral firm, which is participant in secondary and complementary positions in a business ecosystem,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to shape its own ecosystem. Prior ecosystem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firm, while few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peripheral firms. Using the case of a leading 3D printing firm in China, this study adopts resource orchestration as theoretical lens and investigates how a peripheral firm developed its business ecosystem and became a core firm in its own digital ecosystem.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ree stages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 and the detailed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respectively. It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exploring the ecosystem dynamics from an understudied perspective and identifying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peripheral firms developing its ecosystem towards digital ecosystem. It also sheds lights for peripheral firms in existing business ecosystems in their business strateg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公司创业生态系统是以大公司为核心企业构建的支持创业企业孵化和成长的生态系统,作为典型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从结构视角出发,对公司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类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8家企业作为样本,提炼出基于价值主张视角的公司创业生态系统与基于行动视角的公司创业生态系统两个主范畴,进一步得出结构视角下公司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核心范畴。依据价值主张和行动方式两个维度构建分类模型,将公司创业生态系统划分为产品互联型、内部驱动型、授人以渔型、技术变革型,并进一步阐释4类生态系统内涵特征和选择策略。结论可丰富公司创业生态系统分类研究,对我国具备平台化能力的大公司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创业生态系统为背景,探讨社会性企业成长过程及其自组织演化机理。基于社会性企业成长模型,分析社会性企业成长各阶段受创业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自组织演化模型,证明创业生态系统中网络扩张对社会性企业自组织演化具有影响作用并表现出自更新、自适应、自催化、自循环等特征,表明社会性企业对创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联结、革新作用,但不是驱动其成长的唯一要素。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民族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机理,构建民族网络、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学习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对新疆高校745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民族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学习及其各维度在民族网络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企业生成是创业研究谋求学术贡献的基本支撑。当前组织实践深化与技术创新驱动引发企业生成内涵、边界和行为逻辑变化,导致新企业生成研究面临方向转型与内容深化。弄清新企业生成研究的学术演化趋势和理论发展方向是应对变化的必要选择。首先,从新企业生成研究演化历程中抽取出两条主要研究思路,即要素—行为和企业创建行为规律/模式,作为指引后续文献研究的基本线索;其次,采用内容编码方式提炼出9个新企业生成研究的核心主题,并对各主题随两条主要研究思路发生的理论演进展开阐述;最后,重新回到两条思路,分别提出潜在的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明晰和理解已有新企业生成研究的根基、关注焦点和演进过程,也可为未来继续在这一核心研究领域挖掘更深、更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社会协同作为复杂科学管理的一种话语尝试,依据系统思维模式,遵循复杂科学管理的“18151”理论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协同模型,发展了社会实体等新概念,并把社会实体分为团体、主体、客体、受体和辅体(统称“协同五体”),与之相对应的为牵动力、能动力、推动力、拉动力和助动力(统称为“协同五力”)。该模型弥补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缺陷,具有定量化分析、操作性较强、方法可移植等优点。以大学生创业管理为应用对象,借助社会协同模型整合创业资源,尝试采用宏微观、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实现创业目标,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