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于嘉 《辽宁经济》2008,(2):28-28
政府采购支出管理是政府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是政府机构或所属公共部门机构利用财政性公共资金来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采购信息、采购程序等都是公开的,一切采购活动过程都要做出公共记录。并在严格的法制化管理下进行,受到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申亮 《上海改革》2004,(5):41-43
透明度是经济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使政府负责及制止腐败的有效途径,是使市扬免受任意干预的有放手段,上海市在财政透明度工作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政府预算制度.公开必要的财政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并建立信息披露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伟娜 《特区经济》2013,(1):221-222
预算信息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预算公开的渠道建设视角,论述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进行预算信息公开是最优的模式,能够保障预算公开的完整性、统一性、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并论证了构建政府、财政部门、职能部门、人大等预算信息公开平台,为公众提供多个权威获取预算信息的渠道,才能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4.
吴恒 《魅力中国》2014,(12):311-311
目前,一些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内容不真并且空泛,形式单一,信息公开滞后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政府对公开政府信息认识不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身存在误区,政府为社会提供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过少,政府信息公开缺乏有效地监督,公众参与过少。因此必须推进基层政府信息公开需要加强教育提高基层政府公开信息的自觉性,加强公开载体建设,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建立和完善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大公众对基层政务的参与与监督。  相似文献   

5.
邓淑莲  王聪 《南方经济》2015,33(4):1-11
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企业基金,基金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涉国有企业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营。基于全国31个省级政府国有企业基金透明度调查评估的结果显示,虽然国有企业基金透明度近年来有所提高,但公开程度仍然很低。那些详细、具体的国有企业基金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基本没有公开,从而,导致庞大的国有企业基金游离于公众及其代表的监督和控制之外。本文认为,全面、详细地公开国有企业基金信息,不仅是国有企业基金安全、有效运营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前提。为此,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基金信息公开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确定了国有企业基金信息公开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政府财政公开的情况引起社会关注.这是继去年广州市公开全市114个政府部门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情况之后,基岳政暗公开赋务又一次赢得公众的真心喝彩。新华社播发评论指出。老百姓的喝彩,既是积极肯定,更代表着强烈期盼。主动公开财政支出信息是政府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建设性预算管理处于混乱和信息严重不公开的状态,不但造成了预算监督能力的削弱,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潜在财政风险.而地方债券可以通过市场较好的解决建设性预算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在2012年、2015年连续两次参加国际预算合作组织(IBP)开展的《开放预算调查》的201个国家为样本,运用混合OLS回归,研究审计监督、公众参与以及两者互动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家审计通过加强独立性、提高审计结果公告能力,可以提高预算透明度;社会公众通过提升参与预算的层次性和实质性,也可以有效提高预算透明度;审计监督与公众参与的互动机制主要表现为审计立项对公众建议的接受度、审计结果对公众阅读的方便度,它们对政府预算透明度的提高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加强审计机关自身能力建设,完善审计监督和公众参与的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预算监督,仅赋予监督主体监督权力是不够的,还要求监督主体具备监督的能力.对预算主体,要求预算透明化,具备提供给公众充分适当信息的能力;对进行预算监督的主体,要求能客观分析预算信息能力,要有充裕的实施预算监督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杜勤富 《宁波通讯》2012,(23):64-65
预算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指将预算机构的职能、预算制度、预算程序、预算数据等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向社会公开。市人大审议通过市级2012年财政预算后,市财政局于5月2日通过局外网主页向社会公开了《关于2011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2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以公民参与和公民治理作为主要目标的一个时期,黑龙江省公众参与预算与研究存在着诸多状况,文章对黑龙江省预算监督中公众参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政府预算的立法、扩大参与面并开拓新渠道、完善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支撑和明确公众参与预算的目标导向,以期达到参与式预算发展,并为我国公共预算改革提供备选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财政预算是反映政府工作的"晴雨表",预算治理是财政治理的基础和前提,而预算透明度直接体现了预算治理的好坏.现行财政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预算的基本特征都说明了增强预算透明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财政预算更要体现法制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使财政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打破政府对预算信息的垄断,建立人民监督的财政体制,还公民以知清权,是贯彻预算公开原则,建设阳光政府,打造阳光财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建立公共财政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好财政公开的问题。财政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是建设民主财政、法治财政和透明政府的根本要求。财政公开的核心是预算公开。做好财政公开,要从确立人民大众的财政主体地位,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的监督,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有序推进财政信息公开成为新时期政府理财的一大亮点。财政信息公开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也会促进预算管理改革逐步深化。7月7日,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其中,重点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等。"财政资金压减5%,既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集中体现,全年实际支出比预算  相似文献   

15.
政府预算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预算信息公开透明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预算公开尚处于起步阶段,预算信息公开的社会环境还不够成熟,预算信息公开的现实基础与"精细化"公开目标尚有距离,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推进预算公开、增强财政透明度,既要妥善应对财政透明度提升后带来的后果,又要充分利用预算公开这一有效抓手,形成规范政府行为的"倒逼"机制,加快社会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政府财政公开的情况引起社会关注,这是继去年广州市公开全市114个政府部门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情况之后,基层政府公开财务又一次赢得公众的真心喝彩。新华社播  相似文献   

17.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体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支出的使用过程中,符合纳税人对政府少花钱、多办事的愿望,同时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便于纳税人监督公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因此,政府采购制度同时也是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向公众负责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修订后的《预算法》。《预算法》修订工作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的突破口,凸显八个方面的重大突破:突出预算的全面完整性原则,实现四本预算的全覆盖;突出预算的公开透明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预算信息公开;突出预算的法治性原则,构建预算对政府施政的硬约束机制;拓展预算的年度性原则,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强化预算的绩效性原则,倡导"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职责权限划分;加强预算超收收入管理,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强化预算的再分配功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预算法》的颁布实施也将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规范政府施政行为、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运行、提升纳税人权利意识、提升人大审查监督政府预算能力、防范财政风险等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信息公开通过加强市场和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与激励,达到改善企业环境绩效的效果。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政府与排污企业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发现,整个模型有两个演化稳定状态,可以通过调整参数使得模型的路径向着良好状态演化。文章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纵观因公共危机事件中被问责官员,在赋闲一段时间后,悄然离奇复出.问责官员复出中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既未吸纳民意,又缺乏复出任职前的任用公示,引发公众强烈质疑.这与我国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传统吏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官员问责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应该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体系,革新传统消极吏治文化,健全问责官员复出制度等途径,完善问责官员复出过程中的信息公开.使其复出置于法律和民意的双重监督之下,从而构建一个回应性强、对公众负责的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