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模型检验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出口价格汇率传递程度和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依然较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降低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且这一影响效应有不断上升之势.(2)即使不考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背景,人民币汇率变化方向对出口价格的传递也呈现非对称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可以使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产生新的非对称性,并进而增强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效应.(3)与贬值相比,人民币升值时,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相对较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人民币升值下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程度.(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可以提高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调节的效用,但其对汇率传递程度和非对称效应影响程度依然较低,这主要是由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发展滞后于结算发展所致.因此,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应是:一方面,深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程的同时,着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的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并注意保持其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0-2007年的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深入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并同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人民币升值显著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加成率,并且对于出口依赖程度越高的企业,人民币升值对其加成率的负面影响越大;(2)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且可能存在1年的时滞,它对企业加成率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3)人民币汇率对不同特征的出口企业加成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加成率的消极影响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随着企业融资约束的增强而增强;从所有制性质来看,私营出口企业的加成率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冲击较大;在贸易方式方面,加工贸易企业的加成率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小.进一步地,文章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企业加成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通过“价格竞争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加成率.文章为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企业行为选择和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明显增大,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8.68%,而且这种升值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关于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国外学者的主流观点是,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大会引起出口厂商风险的增大,从而抑制厂商的出口冲动。但也有学者认为,当汇率不确定性升高时,既有出口风险增加,出口动机下降的替代效应,又有预期出口收入降低可能使人们出口更多商品以取得补偿的收入效应,所以难以确定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额的总体影响。[1]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的外汇储备增长是导致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又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部是以美元形式持有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单一,这就形成了人民币时美元升值幅度大而时其他货币升值幅度小甚至不升值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外汇储备的多样化以及贸易时象的多元化、变以货币为主的外汇储备形式为货币与实物储备并重等,是减轻外汇储备增长时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中美双边贸易额、贸易结构和双边贸易条件三个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失衡造成的影响。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压力,促使其进行产业技术革新,使得中美贸易结构升级。从中美贸易商品的价格弹性、海外市场竞争状况分析来看,人民币升值可改善中国对美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并强调人民币升值必须是在坚持小幅度、渐进式原则下实现,要针对汇率变动风险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协整、向量自回归等方法,研究了三种主要贸易方式的出口价格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传递.结果显示,一般贸易出口价格的传递弹性大于进料加工出口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出口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进料加工出口,而来料加工装配出口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比较有限,更主要受世界需求、国内劳动力成本等影响.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具有较强的滞后效应,渐进式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中美韩三国的三角贸易模式,对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是否存在汇率波动的第三国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三角贸易指数刻画了中关韩三国三角贸易的动态演变,并对“韩国出口中国”和“中国出口美国”的贸易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韩国出口中国中间品-中国出口美国消费品”的贸易模式是中关韩三角贸易关系的实质,并基于此建立了包含美元和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变量的中美出口贸易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短期内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都受到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即存在显著的汇率波动的第三国效应;在长期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对美出口有正向的显著的第三国效应,其效应弹性要小于中美汇率双边波动效应弹性并与之方向相反;而短期内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增长有显著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49组月度数据,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估计了汇率、出口退税以及贸易成本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短期,出口退税率上调与贸易成本下降对出口的综合激励效应会减弱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在长期,人民币升值通过有效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也促进了出口增长。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价格动态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争为 《经济评论》2012,(4):128-134
本文采用单方程动态分布滞后和VAR两种模型,实证估计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价格总指数的动态传递效应。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价格传递不完全,其动态特征为先快速完全传递,然后逐步回调,1年累积传递率约为0.5。长期的人民币汇率出口价格传递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边际成本无显著影响。这意味着汇率不完全传递削弱了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支出转换效应,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长期来看会提高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我国出口普遍选择美元计价且对出口市场依赖性强的特点使我国出口定价行为更多反映了供给而非需求方面的因素,我国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非常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5年1月--2008年6月的中国贸易收支额与人民币汇率的月度数据,时人民币升值是否存在J曲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降低贸易收支,但在长期有利于贸易收支,从而形成货币贬值才会出现的J曲线"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速度不断加快,2005年对美元升值2.6%,2006年对美元升值3.49%,而2007年对美元汇率升值则达到了7%,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升值在4.4%.人民币升值备受各方关注,尤其是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竞争力下降、出口利润减少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出口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国家也需要从宏观政策上采取措施,降低汇率变化对产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外贸易中贸易款项的支付大多数都在远期,因此对未来汇率变化幅度的预期,会影响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从而导致汇率传递出现非线性特点。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显示,预期未来汇率变化幅度较大时,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会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负向传递。实证部分本文使用STR模型分析了1999年1月—2016年7月在汇率预期的作用下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发现当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动幅度较小时,汇率传递系数为正,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导致出口价格上涨,贬值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但是当人民币预期汇率的变化幅度达到一定的阈值后,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导致出口价格下降,而贬值会导致出口价格上涨。因此货币当局有必要关注汇率预期尤其是大幅度汇率变化预期的存在对进出口价格和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运用全球贸易分析系统(GTAp)模型,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生产格局和贸易的影响,着重分析对我国宏观经济、出口产品价格和国内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不是由人民币低估导致的;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逐步加大,中美两国的生产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同时人民币升值幅度提高对中国的GDP增长存在负面影响;此外,人民币升值对降低我国土地、资产价格等有积极作用且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汇率改革中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2.1%,并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在汇率改革后的几个月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只是在很小的区间内浮动,升值幅度较小.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07年开始攀升,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制造业出口形势更加严峻.本文以浙江为例,分析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对浙江省外向型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汽车业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汽车产业的负面影响 1.使汽车出口企业的利润降低。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国家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其结算货币主要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汽车出口企业的账面收入直接减少了1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升值幅度超过3%,升值对贵州进出口贸易带来一定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强  王孝松 《经济评论》2012,(3):145-155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中美贸易不平衡中的东亚转移效应以及东亚转移效应在不同技术分类下的不同表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中国对东亚的投资开放度和加权实际汇率两个指标来度量东亚转移效应,并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东亚转移效应是中美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因素;东亚转移效应显著存在于高技术和中技术产品上,低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则不存在显著的东亚转移效应;高技术产品上的东亚转移效应要明显大于中技术产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助于减少中、低技术产品顺差,但对高技术产品顺差几乎没有影响。为有效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中国须审慎对待人民币升值,稳步、有序地推进汇率制度改革,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并坚持走出口多元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焦霖 《经济与管理》2011,25(12):5-8
在理论上汇率上升会降低出口贸易,在实证上却出现相反的结论。在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出口贸易却迅速增加。垂直专业分工到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就中国与世界30个主要贸易对象的出口贸易数据研究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出口的汇率弹性降低。因此,传统汇率理论会导致弹性的高估,在国际垂直分工下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也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警惕人民币升值过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建英 《财经科学》2007,(6):105-110
近几年来,基于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和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呈加速上升态势.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后指出:中国的贸易顺差中隐藏着伪装成贸易的巨额资本流入,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对我国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适当放宽长期资本流动,严格限制短期资本流动,降低出口退税率,激活我国国内B股市场和提高境内美元存款利率等,应是预防人民币过度升值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明 《金融评论》2012,(2):12-25,124
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历史进程,剖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动力机制,并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无论从1994年汇率并轨还是从2005年央行重启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均经历了显著的升值过程。从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贸易余额与劳动生产率增速等短、中、长期维度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依然存在一定的升值动力。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取决于汇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考虑到贸易顺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输入性通胀与外部压力等因素的消长,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有望显著放缓(由之前的年均5%~7%放缓至年均2%~3%),并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明显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