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正>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方面“两个结合”的集中体现。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传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性;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的“集中统一”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前提,也是中国特色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共同富裕以深厚底蕴,共同富裕价值旨趣的人民性、基本内涵的统一性、分配方式的正义性、实现过程的渐进性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义利观中找到原初根柢,共同富裕则赋予中华优秀传统义利观以现代力量。中华优秀传统义利观的现代性转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的激活、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阶级的传承、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先进生产方式的催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起来,既要坚定文化自信,让经由“结合”的共同富裕彰显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共同富裕中赋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化升格。  相似文献   

3.
福建拥山面海,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多元。近年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要求,打响“福”文化品牌,打造“福”文化标识,引领全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编辑部邀请5位嘉宾,从顶层设计、政策执行、文化传承创新等角度探讨福建省“福”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研究员谢士强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4.
韩源 《财经科学》2023,(12):4-6
<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这是习近平首次针对金融和经济方面问题阐述“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为构建金融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阎武 《江南论坛》2021,(8):35-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其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了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文件的形式阐述了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予以明确要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同时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和掌握,对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赖德胜 《经济管理》2021,(12):18-21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第二个结合”,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契合实际、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内涵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凝练概括,又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深层把握,即理想追求、思想主张和精神特质的契合。从历史赓续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思想解放与理论突破的相伴而生。从实践向度上看,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从价值意蕴上看,这一论述对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及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青翰 《开放时代》2024,(2):13-25+5
“秩序重建”是近现代中国的一项基本任务。通过重返“文明”的问题视域,正确处理“古今中西之争”,我们可以观察到: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回应着“秩序重建”的时代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面,中国超越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发展路径,在疆域、人口等总体规模上保持了中华文明自成格局、自塑秩序的基础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面,中国激活了以“家国天下”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与制度设计,将其转化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现代文明成果。在“两个结合”的递进式发展中,中国人民重建了安身立命的文明秩序,巩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为解决21世纪以来的人类秩序危机以及探索更好的人类生活方式奉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一次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对"文化自信"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相似文献   

10.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是党百年历史奋斗的宝贵经验。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积累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自我革命;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根植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优秀文明成果等历史经验。启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继续保持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蔡家彬 《江南论坛》2014,(10):25-27
正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央新一代领导复兴中华文化的治国理念和重振中华道德传统的雄心。2014年,中央文史馆下达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课题。5月,全国政协就"书院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调研。湖南、江西两省书院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近年书院研究活动搞得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和营造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杨斌 《经济》2023,(7):79-8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费孝通先生的名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主张各国立足自身文化“各美其美”,进而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美人之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是有着深厚文化情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灿烂的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积极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加速地发展,很多传统文化都被忽视了,甚至陷于流失的境地.因此,在当前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象,以及要怎样抓住机把新媒体技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新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是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入阐释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指导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方针。深刻分析“两创”的理论内涵,明确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本路径,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三农”理论创新具有科学深邃、系统完备的逻辑理路。一是理论逻辑,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基本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文化逻辑,在于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三是历史逻辑,在于对中国及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与借鉴;四是现实逻辑,在于对“新三农”问题的化解和回应;五是实践逻辑,在于对“三农”实践创新的指引和领航。通过以上“五重逻辑”审视习近平“三农”理论创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增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自觉自信。  相似文献   

18.
龙飞 《江南论坛》2023,(10):9-12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具有深邃的历史思维与丰富的历史知识,形成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关于学习历史的重要论述。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历史的重要论述,对于以史鉴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9)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战略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当代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这一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导、行动指南和精神力量。近年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努力提升理论阵地、学术高地和新型智库建设水平,服务现代化新龙江建设。在2018年9月召开的第21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暨智库论坛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爱丽的发言介绍了近年来黑龙江省社科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和实施"创新工程"取得的成效。本刊将王院长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6,(3):32-34
<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自2014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之后,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中国建立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