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同时,如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在实务当中,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本文将结合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解答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按《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同时,如已确认损失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在实务当中,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本将结合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解答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 国投资准则规定 ,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 ,如果由于市价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所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 ,该企业对此项长期投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长期投资的价值减值 ,是指长期投资未来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所发生的损失。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指企业所持有投资的预计未来可收回的金额。预计可收回金额通常可按照市价确定 ,也可以根据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情况 ,预计在企业清算时可能收回的投资金额作出估计。一、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条件及判断标准企业持有的长期投…  相似文献   

4.
七、判断题第九题。本题主要考核长期股权投资准备的提取方法。根据《投资准则》的规定 ,企业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减损 ,无论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减损 ,均应将其减值计入当期损益。而提取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时 ,并不直接冲减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而是计入备抵调整科目“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本题的题意 ,说明其长期投资在前期曾计提了减值准备 ,在本期计提时显然应扣除前期已提取的准备额 ,作为本期应提取的减值准备额 ,即要保证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扣除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与其未来可收回金额相等。从全国抽样统计数据看 ,本题的答题正确率为3 4 …  相似文献   

5.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含义及判断方法《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里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提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6.
所谓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由于固定资产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还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7.
所谓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由于固定资产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还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里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提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相似文献   

9.
<正>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规定,企业期末发现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这一要求在实务处理时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计提减值后折旧额的重新确定:二是转回减值准备金额的确定。计提减值准备后折旧额的计算,应当视同为计算一项新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至于以前期间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转回限额,《准则》及其指南规定,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时,转回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计提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即取得固定资  相似文献   

10.
《商业会计》2001,(10):4-8
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 ,应当调整无形资产每期的摊销金额 ,即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 ,应当按照其账面价值 (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与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当期应摊销的价值 ,以前年度已摊销的价值不再调整。例 :某企业某项专利权取得时的成本为1 0 0 0万元 ,企业按照 1 0年平均摊销。至 2 0 0 0年 1 2月 31日 ,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为80 0万元 ,该企业因考虑到技术进步等原因 ,对该专利权计提了 2 0 0万元的减值准备 ,使得专利权的账面价值为 6 0 0万元 ,假定企业重新估计该专利权尚可使用年限为 5年 ,则每年应摊销…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末对本企业有关资产的可收回价值进行估计,如果有关资产期末已经发生减值,应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以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可收回价值保持一致。企业会计制度列举了几类主要资产减值准备,但其计提方法与会计处理不尽相同,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2.
<正> 报据现行有关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对以前期间已经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转回。笔者认为,对于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可以分为3种情况: 一、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小于或等于前期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考虑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之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行有关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对以前期间已经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转回。笔认为,对于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可以分为3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修改后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英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转回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计提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即,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原价扣除正常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同时,冲销没有转回的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增加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相似文献   

15.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通过对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方法的研讨,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在应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相关业务处理时起到借鉴作用,推动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企业就应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提取减值准备以后,要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现笔者将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对计提折旧的影响(本文假定固定资产采用直线计提折旧)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亚萍 《商场现代化》2007,(11X):353-353
资产减值是指预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是否有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某项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就应当估计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引起笔者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企业就应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提取减值准备以后,要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现笔将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对计提折旧的影响(本假定固定资产采用直线计提折旧)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20.
<正>资产减值是指预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是否有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某项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就应当估计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引起笔者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