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金融危机以来辽宁省采取的"保增长"与"调结构"财政政策进行了简单回顾。重点分析了辽宁省"保增长"与"调结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并对后危机时期"保增长"与"调结构"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建议。未来的财政政策应立足于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比例,兼顾辽宁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协调三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协调内需与外需的拉动作用,实现"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2.
"家电下乡":重要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电下乡"是新时期国家财政政策的一项重大创新,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重大决策,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思路在家电行业的具体体现.它既有利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企业主体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扩大内需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一项重要惠农措施.同时,对于缓解家电及相关产业的实际困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引导企业战略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近3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防范财政政策的风险一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上要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应从拉动需求转移到改善供给上来;三是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注意协调配合,同时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的密切配合,并处理好财政政策作用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定量探讨了辽宁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利用协整关系检验表明,辽宁省的财政支出、货币供给、税收以及实际GDP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财政支出对辽宁省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定量分析结果看出,辽宁省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内需不足等问题能够得到相关数据和统计检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保增长"目标的辽宁固定资产投资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国家落实保增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提出了2009年实现经济增长11%的战略目标。经典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促使经济走出衰退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以辽宁"保增长"目标为基础,运用指数平滑及AR IMA模型方法,对实现辽宁预定经济增长目标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结构进行了预测,并从保持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辽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朱敏:2009年"两会"召开在即,必将出现诸多改革热点.作为中国多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参与者,能否提出一些解困当前局面的建议? 张卓元:总的一点.我认为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要同深化改革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家电下乡”是新时期国家财政政策的一项重大创新,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重大决策,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思路在家电行业的具体体现。它既有利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企业主体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定量探讨了辽宁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利用协整关系检验表明,辽宁省的财政支出、货币供给、税收以及实际GDP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财政支出对辽宁省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定量分析结果看出,辽宁省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内需不足等问题能够得到相关数据和统计检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基调。"保增长"是目标,"扩内需"是途径,"调结构"是核心。其中,"调结构"是对"保增长"和"扩内需"的限制性规定。只有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保增长"才能保出高质量,"扩内需"才能扩到点子上,反危机才能反出长远效果。只有把"调结构"这篇大文章做好,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0.
后危机时代经济结构性调整与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增长与调结构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两大主要目标,然而实际上,稳定增长被当作首要任务而调结构被延滞,经济结构中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方面的失衡问题在经济危机中进一步凸显。在后危机时代,推进经济结构性调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迫切任务。因此,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对财政政策取向进行适当调整,将调结构作为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并通过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加大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开征环境税、完善资源税等措施,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做好2009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这是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确定性的经济复苏主题和不确定性的政策紧缩预期,从而导致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呈现鲜明的复杂性特征.针对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中央决策层将在保持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搭配,宏观政策目标将从"单极"走向"多极"导向下的平衡,即从2009年的"保增长"单极目标转向"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的多极目标平衡.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底,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财政政策",取代了"积极财政政策",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权威测算表明,在过去的五六年间,积极财政政策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保八"战役中,我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量"的信贷就是在"保八"目标提出后而出现的.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复苏不稳固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天量信贷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并对后期信贷政策的操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最近,省财政厅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积极研究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措施.据了解,他们将加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大力支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努力在保发展、促转变、调结构和惠民生方面,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中央应对危机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一揽子计划初显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促进"两化融合"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技术改造等当前相关工作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7,(7)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给辽宁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文章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辽宁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重要意义,指出辽宁省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不足与挑战,就如何发挥辽宁老工业基地应有的作用,提出了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稳物价、调结构、保增长"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呈现五个方面特点:一是受海外流动性泛滥的冲击;二是财政和投资政策总体上仍然会保持积极的态势;三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历史高位,即使不出现新一轮紧缩周期也会使货币政策走向稳健;四是严重影响经济运行稳定性的通胀压力,可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五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2011年国家经济政策的主题是"反滞涨",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财政政策在"保增长"、"调结构"中将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与政策趋势下,江苏经济可能会出现七个方面的问题与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本报告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江苏经济工作的思路与对策:采取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扩内需"、提升出口规模与质量以"稳外需"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此番表态打消了人们对经济刺激政策将"退出"的疑虑,政策"微调"的可能性加大.同时,"调结构"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盛国杰 《经济师》2009,(8):39-40
近几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来调控总量,应将调总量向调结构过渡,向财政政策调控过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