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此在”的哲学意义在于批判人本主义的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其主观性,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人本主义的超越,通过“此在”中的“真”与“真理”,分析海德格尔对人类社会理解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实践论提升为“生产力标准”,以此纠正了长期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将“实践”与“生产力”割裂的这一偏离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根本缺陷,从生产力标准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和生产标准的高度,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揭示了共产党的本质和执政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内容。由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学界在马克思研究资本的方法问题上存在的大而欠“当”等现象,文章基于马克思文本突出以下三个主要方法:一是“普照的光”法,即居“普照的光”位置的生产方式法;二是“肯定否定”法,即“对每一种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法;三是“抽象——具体”法,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其中,“普照的光”法属于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历史)科学的方法中所实现的一个原创,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遗产在方法论上的历史性突破;“肯定否定”法、“抽象具体”法则属于马克思扬弃黑格尔哲学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资本积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客观现实出发对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一般规律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指出了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随着生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过度积累”,大卫·哈维对“过度积累”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积累的主导形式是“剥夺性积累”,剥夺性积累理论是对马克思积累理论的重要发展。无论是“资本积累”,还是“剥夺性积累”都是资本本质的外在显露,它们的历史作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知分不知合是西方哲学的固癖。中国哲学则注重整体与本体,本质上是对宇宙价值、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肯定与体验。海德格尔试图用“思”、“观看中自身缘起”等来消解当代西方社会的诸种矛盾,从中国哲学中汲取与西方传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对中西哲学互诠互释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良知与沉沦——浅谈海德格尔的此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此在”概念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海德格尔对“沉沦”和“良知”的思考打破了所有以前人们思想中固有的理论框架,让沉沦和良知在存在的深度上作为人最切己的生存现象,活生生地显摆出来,为我们在沉沦中寻求解脱、召唤良知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哲学思维之路。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都曾探讨过"生活世界"的问题,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尽相同。海德格尔运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方法,致力于对"前理论"的生活世界的描述。胡塞尔则试图利用生活世界来拯救欧洲文化危机,并把生活世界当做为哲学寻找原始奠基点的途径。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的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层面,用交往理性替代了工具理性,以避免生活世界被社会系统所控制。他纠正了胡塞尔忽视语言交流对主体间性的意义的错误,还批评了海德格尔因为拒斥理性并且思想中有过多的审美性,而导致脱离现实社会政治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是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集中概括,也是对马克思政党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为新世纪党的建设开辟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我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问题的这一认识,既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指导,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农”思想基本认识的中国化创新与发展。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三衣”问题的一般认识,能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供历史借鉴,对我们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哲学试图用存在一元论超越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论,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将美界定为“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中美与真对立的局面,实现了真与美的内在统一,推动了哲学与美学的转向,但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陷入了主客对立的矛盾,美学又走入了新的迷惘。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和论述,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关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论述,蕴含着强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石;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论述,则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思维的高度概括,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 历史的唯物史观的发展,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关于与时俱进的论述,强调紧跟时代脉博前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论的原理;“三个代表”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具有哲学上的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哲学认识论将人类的哲学视野从宗教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的人间,开启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但其以感性直观的反映论理解对象世界,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终而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来认识对象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从直观反映论到实践认识论、从个体存在和类意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前,最后一批满身泥垢的年轻人撤离了马克思·稚斯格泥泞的牧场,它宣告了一个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音乐节的结束。同时,对于其具有何种历史意义的争论也就此开始。真诚的“信徒”称其为一个时代的顶峰,认为它对人类思想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挑剔者”则将它视为一个天真无邪的时代的滑稽收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蕴含着哲学思想、哲学问题和哲学研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很多哲学家对“主体性”问题都进行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以先哲们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他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以实践为核心,从“现实的人”出发,最终目标是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近代哲学时期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主要内容,从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理论支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引导等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黑格尔的思想是马克思的第一个平台,而费尔巴哈的思想则是马克思的第二个平台,马克思在这两个平台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新哲学.但就费尔巴啥来来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又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们二人同处于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843年前后,这一阶段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第三个阶段则是从写作<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的,由此拉开了马克思彻底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创建自己新唯物主义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高齐云先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概念以来,探询马克思的原生态哲学思想已逐渐演绎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趋向。通过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供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写作的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并不是哲学而是科学,而更具体地说则是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而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则并不是马克思的原生态哲学思想,而是内置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原生态思想的要点式理论话语,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其"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及人的理想发展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首次提出“完整的人”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占有其自身全面的本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现实的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为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方法论,科学地提出以“实践”的方法实现“共产主义”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历史融合,使社会主义获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实体和主体的问题,是近代主体性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典型表达。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辩证法的高度重新审视该问题,尝试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主张把真理看作是实体和主体的统一;作为精神的异化形式,实体是具有能动性和否定性的东西,其最终发展的源泉和目的即是主体。由此,黑格尔通过系统阐述"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把存在归于思维,以思辨思维方式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跳出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认识论的传统窠臼,超越了康德式批判哲学的不可知论限度,使近代哲学中的思维与存在问题达到了辩证法之巅,最终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埃利安(Mohamed El-Erian)提出,用以归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可能遭受的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然而,国内关于“新常态”的认知和讨论既与国际有共同之处,也具有独特性.“新常态”是中国领导人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新理念、新举措.“新常态”所蕴涵的发展观有着超出经济范围的更全面的深刻意涵,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发展观,更能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基于此,大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大连哲学研究基地联合举办了“新常态的哲学意蕴”研讨会,从哲学反思的视角对“新常态”的概念及其所蕴涵的发展观进行了解读.从中挑选出4项研究成果,即“新常态”概念的历史溯源、“新常态”的辩证意蕴、“新常态”呼唤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以及“新常态”的全面发展观和人类发展指数,以期推动“新常态”研习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